圖為孟州市河雍街道太子村四組組長李社在向人介紹六尺巷的來曆。 賈黎明 攝 |
明清兩代關於六尺巷的故事很多,作為文化遺產,它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也是激勵來者感化子孫的有形教材。在孟州市河雍街道太子村也有這樣一條巷子。
近日,筆者通過太子村四組組長李社介紹,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
這條巷子位於太子村一組、四組地界,寬約2米,長約80米。在巷子西側村民李永寶家的上房山牆上,嵌著一塊立於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的石刻。這塊石刻長0.6米,寬0.4米。盡管已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風雨,但它上麵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向後人教誨包容忍讓、大度做人的道理。現在,該村村民都很喜歡步行或騎車從這條巷子穿過,通往南北兩麵的兩條東西大街。
李社向筆者介紹了這條巷子背後的故事。
他說,鹹豐年間,這條巷子的周圍住著南北兩院,南院戶主是李家十五世孫李俊,北院則住著李富甲、李富鬆、李富海、李富庚四兄弟。後來,李俊經人說和,把房子旁邊的地賣給了北院。賣完了地,他又因為沒有出路可通行,把北院告上了縣衙。官司下來,李俊輸了。他不服判決,又把北院告到了當時的懷慶府。懷慶府審理後,依然判李俊輸。後來,南北兩院打官司的事,傳到了在京城任翰林院代招奉政大夫的李富庚耳中。他知道此事後,立即修書一封,勸三個哥哥不要為了一條過道傷及兩院和氣。家裏收到來信,采納了李富庚的意見,蓋房子時給李俊留下了兩米寬的出路。為了紀念這條過道,李富海請人立了這塊石刻,嵌於牆上,警示後人。
2010年,李永寶在翻蓋房子時,謹記先祖遺訓,照舊把這塊石刻鑲在了牆上。“關於六尺巷的來曆,俺村裏上點歲數的人都知道。”李社說,“這塊石刻是先輩忍讓謙和、與人為善之風的傳承,可以很好地用來教育後人。希望這條巷子、這塊石刻能永久保存下來,並且深入人心教會人們如何和睦相處。”
去年以來,孟州市舉辦了多期和睦家園大講堂,太子村群眾每次都踴躍參加,並認真分享個人心得。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都被傳統文化感染,家庭和睦、鄰裏和諧。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這幾十年來,太子村很少出現鄰裏糾紛,特別是在宅基地問題上,更是沒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人們都在奔小康的富路上,策馬揚鞭建設著美好家園。賈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