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街,原名西馬市街,始建於1911年(清宣統三年),它是繼鹽店街(今民生街)後,英國福公司在焦作建設的重要街道之一。1927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西馬市街改名為中山街。1949年解放後,中山西街改為勝利街,紀念解放??戰爭勝利。當年的西馬市街,如今的勝利街,這條橫跨一個多世紀的老街,在曆經了百年滄桑之後,依然用繁華演繹著老街獨有的味道。
老街今安在
幾處老宅顯滄桑
勝利街,南北走向,位於新華街西側。它北起民生街,南止烈士街,被解放路一分為二,又有勝利北街和勝利南街之稱。
記者從市檔案館了解到,勝利街是我市僅存的幾條老街之一。據《焦作市誌》《修武縣誌》《焦作煤炭城市研究——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等文獻資料記載,1911年,英福公司修建了東馬市街(今新華街)和西馬市街(今勝利街)。當年,東馬市街直接貫通北廠和南廠,全長1600米,用煤矸石鋪路,是焦作最好的街道。與東馬市街相鄰的西馬市街,卻遠不及東馬市街重要。今年80歲的陶鳳,從小生活在西馬市街。她說,西馬市街上幾乎沒有店鋪,街道兩側的胡同裏住的都是英福公司下井挖煤的工人。
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當時的政府把東馬市街改名為中山東街,西馬市街改名為中山西街。1949年,為紀念解放戰爭??取得勝利,西馬市街改名為勝利街,東馬市街改名為新華街。從此,這兩條街有了各自的名字,以不同的姿態記錄城市變遷。
沒有想象中的飛簷鬥角、白牆青瓦,沒有青石路板,也沒有粗得懷抱不住的老樹……6月1日,記者走進這條百年老街時,看到的是市井獨有的繁華。
記者的探訪之路從勝利北街開始,一路向南到勝利南街南口,近千米的路程讓人感受到了不同的城市風景。
勝利北街長約400米,街道兩側都已蓋成房子,這些房子高低不一擠在一起,給人一種“寸土寸金”的感覺。勝利南街要被北街熱鬧許多,走在街道中間,兩側是經營各種食品、蔬菜、生活用品的店鋪,人們在狹長的街道裏穿梭,討價還價聲、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
“這條街熱鬧得很,不次於成都的那些老街。”一位在勝利南街經營小吃的攤主說。
陶鳳說,以前街上住著的都是礦工,白天工人們要下井,街道很是冷清。“原先的街道狹長,連著街道有10多條胡同。上世紀80年代,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高家胡同、豆腐巷、宋家胡同、東胡同、千恒裏胡同被拆後蓋成了單元樓。如今,這條街上隻剩下太平巷、西胡同、西平等胡同了。”住在西胡同裏的張大爺說。
西胡同東西走向,胡同中一處青磚青瓦的院子顯得特別古樸。從拱形的院門進去,看到有五六間瓦房,每間房子有10多平方米,其中兩間住著人。
“以前這裏很熱鬧,現在大部分人都搬走了。”張大爺說。
消失的老店
承載幸福的回憶
“勝利街上的店鋪不多,在我記憶中最大的商店就是回民門市部,那裏也是當年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今年41歲的買俊霞回憶童年往事,臉上洋溢著幸福。
買俊霞說,她的家在勝利南街豆腐巷,街道上鋪的是青石板,因人們走得多了,青石板被磨得又光又亮,一點點細微的裂痕都能看得清楚。
“以前東西少,看啥都是新鮮的。”買俊霞說。她在原勝利街小學上學,每天最向往的地方就是位於勝利北街南口處的回民門市部。當年,門市部算是勝利街上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最熱鬧的地方,油、鹽、醬、醋等調味品應有盡有,暖水壺、小鏡子等生活用品也是一應俱全。
買俊霞的媽媽曾是回民門市部的經理,她小時候經常到門市部等媽媽下班,最喜歡看媽媽打理門市部裏的商品,祈禱能吃到包裝紙中的點心皮。那些點心皮雖都是麵,但也是很香甜的。
“那時人都窮,一般家庭根本吃不起點心,點心皮、點心渣子都很金貴,同學們當時可羨慕我了。”買俊霞說。
蘭建國今年63歲,這條百年老街上,除了讓他難忘的回民門市部外,還有那些甜的、鹹的老味道。
“小時候最喜歡幫家人打醬油,幾個兄弟搶著打。看著售貨員用竹提子熟練地把醬油從大缸裏舀出來,倒進插在瓶口上的漏鬥裏,有種說不出的興奮。每次打完醬油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賣點心的櫃台前轉一圈,筋骨條、方酥、三刀……光是看看就高興地不得了。”蘭建國說。
百年老街
演繹別樣繁華
這條105歲的老街,少了小徑通幽的寧靜,如今的它讓生活在這兒的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快樂。
周生來今年76歲,17歲從山東老家來到焦作,在勝利南街西胡同生活了60多年。他說,現在街上的老房子不多了,老街坊鄰居也都搬走了,但腦海裏時常會浮現出以前的生活場景:白天下井挖煤,下班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街上的公用水管處擔水。
上世紀50年代,自來水還沒有通到家戶,整條街上隻有兩個水管,大家拎著各種器具去排隊接水。有時遇到不守規矩想加塞兒的人,大家會一起數落對方,弄得那些人不好意思再加塞兒。
周生來說,以前,家家戶戶孩子比較多,一間小房子裏能住二三十口人。夏天熱時,大家都在院子裏鋪涼席睡覺,地上人挨人,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解放後,政府在勝利南街建了個鞋帽廠,在鞋帽廠上班的人都打扮得很洋氣。
今年90歲的郜清達,當年是鞋帽廠的製鞋師傅。
郜清達說,鞋帽廠負責生產加工勞動服、勞動鞋、勞動帽,這些全部供給礦工和企業職工使用,活多得幹不完,加班加點是常事。廠裏加工的衣物、鞋帽,其實就是現在人們說的工作衣。可剛解放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是限量供給,顯得很金貴。當年在街上,那些穿勞動服的人總是被人羨慕。
“當年,在鞋帽廠上班的年輕人因手巧,會做各種衣服,找對象可受歡迎。”郜清達說,他就給廠裏的好幾個年輕人介紹過對象。
如今,勝利南街上已經看不到鞋帽廠,也沒有了往年的那分寧靜。這條老街為適應城市的變遷,成了商販眼中的“商業街”,居民眼中的“集貿市場”,不管如何演變,老街上的繁榮,讓人感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