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山陽
2008年春,我與溫縣文物普查隊員在衛溝村路邊發現一對石刻對聯,“欲正人倫完勁質,得延宗祀慰貞心”,時間落款是大清道光丁酉年(公元1837年)。對聯為減地淺浮雕,文字工整秀挺。詢問陪同的村幹部,才知道這是一戶村民早年拆老房子時拆下丟棄的,原來是清朝道光年間旌表一位姓陳的節婦。據介紹,和這副石刻對聯同時鑲嵌在大門上的還有三塊,其中一塊四方石匾上刻寫“聖旨”二字,連同其他兩塊石匾還在某村民家裏。村幹部帶我們來到一戶村民家裏,在這家的院子裏,我們看到一塊被支架起來當成飯桌的石匾,村民用抹布清潔後,我們看到這塊四方形的石頭上刻著“清操”兩個大字。在另一戶村民家裏,刨出兩塊長方形石匾,一塊刻著“聖旨”二字,一塊刻“旌表儒童高步雲之妻陳氏節孝”13個字。據村裏老年人介紹,這是清朝時旌表節婦時,鑲嵌在大門上方和兩邊。這一套石刻共有5件,門楣上是3件,最上麵的是“聖旨”石匾,其次是“清操”石匾,下麵是“旌表儒童高步雲之妻陳氏節孝”石匾,大門兩側是石刻對聯。這位陳氏節婦,傳說是貞潔守寡幾十年,孝敬老人,撫育幼子,含辛茹苦,感天動地,因而道光皇帝才會頒下聖旨予以旌表。
回到單位後,找來民國22年纂修的溫縣誌,想查找些關於節婦的一些蛛絲馬跡,翻開縣誌後,卻不禁大吃一驚。在這部民國22年的縣誌裏,竟然有很大的篇幅是記載節婦烈女的,初步計算,竟然有28個頁碼記載節婦烈女的名單事跡,共有625人之多!細讀她們的事跡,不禁令人感慨萬千。原來,所謂的節婦烈女,其實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或者自殺殉夫,或者守寡終身,殉夫者烈女,守寡者節婦。多少愚昧、愚忠、愚人、愚事,都是為這“節烈”二字!那些節婦烈女在縣誌裏連個名字也沒有,或者是某某之女,或者是某某之妻某某氏,可憐她們的節烈,換來的也隻是父親或者丈夫的英名流傳。查遍縣誌,隻找到一句話“高步雲妻陳氏,道光十五年旌表”,具體事跡則沒有記載,但我想,她的事跡從對聯來看,和縣誌裏記載的其他人相比,遭際也都差不多,她能得到皇上聖旨旌表,應該比其他節婦更慘痛、更悲苦吧?為了使大家對這些節婦的遭際有更深刻直觀的感悟,現摘錄幾則供大家研讀。
“牛窪牛有容妻司馬氏,年十九夫亡,善事翁姑,撫侄為嗣,守節53年,同治六年旌其門。”
“平皋鎮原兆行妻王氏,年十五於歸,二載夫亡,親老家貧,又無子嗣,茹苦含辛,至八十一歲終。族人原應三為立墓碑以記之。”
“張麻裏妻田氏,年十六於歸,未一年,麻裏死,族人逼令改適,遂自剄死。”
看了這幾則,已經清楚所謂的節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古代婦女從小被教育“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婦女改嫁被人側目視之。一旦丈夫亡故,或殉或守,或烈或節,守寡婦女別無選擇。節婦隻能過著孤苦冷寂的生活,把大門緊閉,謹言慎行,撫幼奉老,孤燈獨對,心如死灰,默默在歲月的爐火中煎熬,直到歲月久遠,駕鶴歸西,落得個“節孝”的名聲。活著萬般苦,死後享哀榮。可是,那些所謂旌表石匾、貞潔牌坊隻不過是封建製度的遮羞布而已!這塊尊崇的遮羞布之下,流淌著多少可憐婦女的清冷眼淚,浸染著多少無奈婦女的斑斑血痕……
□ 張保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2008年春,我與溫縣文物普查隊員在衛溝村路邊發現一對石刻對聯,“欲正人倫完勁質,得延宗祀慰貞心”,時間落款是大清道光丁酉年(公元1837年)。對聯為減地淺浮雕,文字工整秀挺。詢問陪同的村幹部,才知道這是一戶村民早年拆老房子時拆下丟棄的,原來是清朝道光年間旌表一位姓陳的節婦。據介紹,和這副石刻對聯同時鑲嵌在大門上的還有三塊,其中一塊四方石匾上刻寫“聖旨”二字,連同其他兩塊石匾還在某村民家裏。村幹部帶我們來到一戶村民家裏,在這家的院子裏,我們看到一塊被支架起來當成飯桌的石匾,村民用抹布清潔後,我們看到這塊四方形的石頭上刻著“清操”兩個大字。在另一戶村民家裏,刨出兩塊長方形石匾,一塊刻著“聖旨”二字,一塊刻“旌表儒童高步雲之妻陳氏節孝”13個字。據村裏老年人介紹,這是清朝時旌表節婦時,鑲嵌在大門上方和兩邊。這一套石刻共有5件,門楣上是3件,最上麵的是“聖旨”石匾,其次是“清操”石匾,下麵是“旌表儒童高步雲之妻陳氏節孝”石匾,大門兩側是石刻對聯。這位陳氏節婦,傳說是貞潔守寡幾十年,孝敬老人,撫育幼子,含辛茹苦,感天動地,因而道光皇帝才會頒下聖旨予以旌表。
回到單位後,找來民國22年纂修的溫縣誌,想查找些關於節婦的一些蛛絲馬跡,翻開縣誌後,卻不禁大吃一驚。在這部民國22年的縣誌裏,竟然有很大的篇幅是記載節婦烈女的,初步計算,竟然有28個頁碼記載節婦烈女的名單事跡,共有625人之多!細讀她們的事跡,不禁令人感慨萬千。原來,所謂的節婦烈女,其實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或者自殺殉夫,或者守寡終身,殉夫者烈女,守寡者節婦。多少愚昧、愚忠、愚人、愚事,都是為這“節烈”二字!那些節婦烈女在縣誌裏連個名字也沒有,或者是某某之女,或者是某某之妻某某氏,可憐她們的節烈,換來的也隻是父親或者丈夫的英名流傳。查遍縣誌,隻找到一句話“高步雲妻陳氏,道光十五年旌表”,具體事跡則沒有記載,但我想,她的事跡從對聯來看,和縣誌裏記載的其他人相比,遭際也都差不多,她能得到皇上聖旨旌表,應該比其他節婦更慘痛、更悲苦吧?為了使大家對這些節婦的遭際有更深刻直觀的感悟,現摘錄幾則供大家研讀。
“牛窪牛有容妻司馬氏,年十九夫亡,善事翁姑,撫侄為嗣,守節53年,同治六年旌其門。”
“平皋鎮原兆行妻王氏,年十五於歸,二載夫亡,親老家貧,又無子嗣,茹苦含辛,至八十一歲終。族人原應三為立墓碑以記之。”
“張麻裏妻田氏,年十六於歸,未一年,麻裏死,族人逼令改適,遂自剄死。”
看了這幾則,已經清楚所謂的節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古代婦女從小被教育“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婦女改嫁被人側目視之。一旦丈夫亡故,或殉或守,或烈或節,守寡婦女別無選擇。節婦隻能過著孤苦冷寂的生活,把大門緊閉,謹言慎行,撫幼奉老,孤燈獨對,心如死灰,默默在歲月的爐火中煎熬,直到歲月久遠,駕鶴歸西,落得個“節孝”的名聲。活著萬般苦,死後享哀榮。可是,那些所謂旌表石匾、貞潔牌坊隻不過是封建製度的遮羞布而已!這塊尊崇的遮羞布之下,流淌著多少可憐婦女的清冷眼淚,浸染著多少無奈婦女的斑斑血痕……
□ 張保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