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孤品——當陽峪窯群絞胎瓷
| ||
| ||
|
■核心提示
它的紋式富於變化、絢麗多彩,卻又不失古樸典雅;
它的色澤光潔明亮、晶瑩剔透,卻又不失穩重大氣;
它的胎質堅硬如鐵、擊之如磬,卻又不失精巧細致。
它,就是宋瓷孤品、被譽為“瓷中君子”的當陽峪窯群絞胎瓷。
顧名思義,絞胎瓷是以“攪胎”取勝的製瓷工藝。當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土相互糅合並在高溫下發生神奇幻化時,能工巧匠們的奇思妙想便實現了與高爐內熊熊烈焰的完美結合。一件精美的絞胎瓷是由工匠與烈焰一起完成的。
絞胎瓷,件件是孤品。它或許隻是製瓷工匠們為我們表演的魔術,在1000多年前的那個年代裏,它屬於藝術範疇卻又超越藝術想象。
起源
絞胎瓷與焦作的千年情緣
絞胎瓷工藝並非焦作地區獨有,而以焦作地區出土的絞胎瓷器來看應是焦作地區絞胎瓷最精;焦作地區絞胎瓷也並非當陽峪窯獨有,而是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廣泛地分布於當陽峪窯群。
不過,這項特殊的、古老的製瓷工藝最終留在了焦作,並在焦作名揚天下。
前幾日,記者與我市知名考古學家楊貴金同走修武縣西村鄉“千年瓷都”當陽峪村。交流間,楊貴金便對目前部分絞胎瓷資料中的內容進行了糾正。
這讓記者產生了更多的疑問:絞胎工藝始於何時?焦作為何能與絞胎瓷結下千年情緣?
關於絞胎工藝的起源,目前在學術界最多的說法是絞胎工藝起源於唐,當時的貴族階層非常喜愛由絞胎工藝製成的工藝品。北宋當陽峪窯群絞胎瓷便繼承與發展了唐代鞏縣窯的絞胎工藝。隻不過,一個是陶質工藝品,一個卻是瓷質工藝品。
通過近些年的研究,楊貴金在收集並研究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後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絞胎工藝起源於漢代漆器。楊貴金稱,漢代漆器在製作過程中有類似的絞胎工藝,且焦作地區漢文化相當發達,作為漢文化的代表作——漢代漆器更是在焦作地區盛行。因而,模仿並發展漢代漆器的製作方法是工匠們的喜好。到了北宋,因為焦作地區富產煤以及有大量適合燒製瓷器的原料——高嶺土,所以焦作地區的能工巧匠們便成功地燒製出了符合現代細瓷標準的絞胎瓷器。
當陽峪窯群絞胎瓷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當時的市場上,廣受歡迎。此時,全國各地也先後出現了可以燒製絞胎瓷的窯口,如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魯山窯、寶豐清涼寺窯、新安城關窯,山西榆次窯、渾源窯,山東淄博窯,河北磁州窯等。而當陽峪窯群是其中窯場規模最大,生產絞胎瓷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窯群之一。
由於戰亂,北宋末年,當陽峪窯群的絞胎瓷製作工藝開始逐漸消亡,而時隔1000餘年後,絞胎瓷在中國陶瓷文化中再次萌芽。據相關資料記載,上世紀30年代,焦作地區出產的絞胎瓷便因古玩商人的購售而流入京城,始為人知。隨後,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學者紛至遝來,在修武縣當陽峪村附近遍尋絞胎瓷的蹤跡,他們的各類遊記更是讓絞胎瓷大放異彩。而對當陽峪窯群真正意義的考古發掘卻始於2003年11月。在將近一年的發掘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我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的配合下斬獲豐厚。
楊貴金稱,不僅在當陽峪古窯址中有絞胎瓷器碎片,而且在牛莊窯、礦山窯、恩村窯、柏山窯、西韓王窯、焦作街窯、西王封窯、李封窯等焦作地區的高檔次窯址中也發現了絞胎瓷器碎片及部分可修複的絞胎瓷器,尤其是在礦山窯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絞胎瓷器碎片及可修複的絞胎瓷器。
記者再次向一位知情者核實情況,據其透露,1996年冬天,在基本建設中礦山窯遭受破壞,其中出土了大量絞胎瓷碎片。而在2013年冬天,礦山窯再次由於私自發掘而遭到破壞,據說發現了一件部分完整器,經修複後賣出近30萬元的高價。此時,記者不禁感歎:別讓絞胎瓷再從我們身邊“遛”走了。
工藝
宋瓷孤品——絞胎瓷
在北宋,絞胎瓷的成功研製不僅讓焦作當陽峪窯群以善燒精美絞胎瓷而聞名天下,而且絞胎瓷的出現也為中國陶瓷百花園添加了一個新成員。
在與記者交流時,楊貴金多次強調:“焦作當陽峪窯群所生產的絞胎瓷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柴占柱介紹,絞胎瓷,焦作人稱透花瓷,紋由胎生、胎中求變、表裏如一,一瓷一麵,人工製作,變化無窮,工藝性強,裝飾豐富。
絞胎瓷的製作方法是用黑白或棕白等多種顏色的胎泥,通過相互交替迭摞、揉和、折迭、盤卷、切刮等特殊技法,再手工拉坯、模壓成型。這樣的製作方法使胎體上出現了兩種以上多色相間、紋理變化多端的美麗圖案。緊接著,再外施以晶瑩如玉的透明釉,或黃釉、綠釉、棕紅釉、孔雀蘭釉,三彩複色釉等,後入窯高溫燒成。這種技藝能夠將繁花似錦的花紋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流動變幻的美感。
絞胎工藝是焦作當陽峪窯群特殊的經典之作,羽毛紋似舒展的鳥羽,木理紋似木頭的紋理,水波紋又如行雲流水,編織紋亦如草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柴占柱介紹,當陽峪窯群絞胎瓷開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
柴占柱介紹,絞釉瓷是類似於絞胎瓷的又一種技術,它幾乎是與絞胎瓷同時出現的。它是采用多種顏色漿料作用於胎體表麵,並采用轉動、傾斜、俯仰等技巧,使胎體在運動中將色料形成變化莫測的花紋圖案。因此,絞釉瓷也叫絞花瓷。
焦作宋代當陽峪窯、牛莊窯、東焦作窯、恩村窯、王封窯、柏山窯等素以絞胎、絞花取勝,又以剔花見長,其絞胎瓷、絞花瓷是最具特色的產品之一。
現狀
絞胎瓷工藝的複蘇
絞胎瓷是當陽峪陶瓷的標誌性精品,其複雜高超的技藝,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是中華陶瓷文化的燦爛篇章。
當陽峪窯群生產的絞胎瓷,曆史上雖因戰亂長久消失,但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目前,我市許多有誌的藝術家和當陽峪陶瓷愛好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複古絞胎瓷工藝創作中。據了解,目前,我市從事絞胎瓷生產研究的已有30餘家,而在當陽峪古窯遺址周圍,已成功生產仿古絞胎瓷的企業已有近10家。他們繼承並發揚了當陽峪古瓷遺風,由其研製的仿古絞胎瓷器瓷質精細、造型別致、線條流暢、圖案生動、色澤亮麗、內涵豐富,完美地再現了當陽峪古瓷文化的特有意韻。
與此同時,他們又把傳統絞胎工藝與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高超地融為一體,將傳統絞胎瓷發展成為現代絞胎藝術瓷,使珍貴曆史名瓷成為具有更高藝術品位的現代陶瓷藝術瑰寶。2002年4月,柴占柱首次燒出完整成型的當陽峪絞胎產品,使失傳近千年的中國名瓷即當陽峪絞胎瓷及技法工藝重獲新生。在繼承絞胎瓷傳統工藝的同時,他還運用現代先進技術進行了開拓創新,對製瓷的傳統配方、工藝、配料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把傳統的絞胎瓷工藝發展成了現在的絞胎藝術瓷,裝飾內容和產品涉及秀美山川、曆史人物、風土人情、經典故事、傳統文化、十二生肖、山水花鳥等,還創作出了樹葉紋、涼席紋等花型30餘種。其作品寓意深刻、形式新穎、品位高雅,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稱讚,部分作品被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波蘭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人士所收藏,絞胎藝術瓷作品還被編入了中國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
如果說,20年前的絞胎瓷還是一幅掛在牆上的風景畫,那麼,現如今這位“瓷中君子”已經頭戴綸巾、衣袂飄飄地從畫中走出來,他似乎來自遙遠的唐朝貴胄的後庭宅院,又似乎來自北宋當陽峪窯群中的窯爐之中,也似乎來自戰火紛飛的宋金戰場。可不管如何風塵仆仆,他終於還是來了,並向我們展露著希望的微笑。本報記者 王瑋萱
圖① 柴占柱創作的融合了現代絞胎工藝的《峪中藏寶》。
圖② 柴占柱創作的複古絞胎瓷羽毛紋雙二耳罐《孔雀開屏》。
圖③ 柴占柱創作的複古絞胎瓷菊花紋《觀音瓶》。
本報記者 翟鵬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