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九·清水、沁水、淇水、蕩水、洹水)中記載:“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其水曆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
那麼,白鹿山在哪裏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和等編)記載:“白鹿山,在河南輝縣西五十裏,接修武縣界。”盧思道《西征記》記載:“有石自然為鹿形,遠視皎然獨立,故以白鹿名。”東晉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釗為慕容垂所敗,自滑台(古地名,今河南省滑縣)北濟河,登白鹿山,憑險自守處也。《衛輝府誌》(卷六·山川)記載:“白鹿山,《水經注》:長泉水出白鹿山。元和郡縣誌:在共城縣西五十四裏。盧思道《西征記》:有石自然為鹿形,遠視皎然獨立,故以白鹿名。”
關於黑山(又稱黑麓山、黑鹿山)的位置,從《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時期司州地圖”可知,黑山在共縣(今輝縣市縣城北部有共縣故城)重門北部。《水經注》雲:“黑山在縣(修武縣,當時的修武縣地域在如今的獲嘉縣城與新鄉縣交界位置)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裏(據府誌)。”《中國曆史地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記載:“黑山,在今河南輝縣西北。西晉末劉曜、石勒結盟於此。”說明黑山在白鹿山東部,即現在回龍村、石門水庫所在的山穀往東,黃水鄉、黃水村所在山穀往西,兩者之間約10公裏的高山被稱為黑山。
白鹿山(也稱白麓山)是太行山的一段支脈,在輝縣市薄壁鎮北部。從薄壁鎮往東北到鴨口村、馬頭口村,北上步行約兩個小時可到白鹿山(屬輝縣市上八裏鎮)。白鹿山的範圍大致東至東龕,西至關爺坪,南至白雲寺北邊,北至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石門風景區。
白鹿山陽麵山腳下,由東北向西南分布有馬頭口村、鴨口村、郝莊、梁家園、白雲寺村等村莊。白雲寺村西南有北尖腦,北尖腦山西側有寶泉水庫(曾名寶泉湖,屬輝縣市),寶泉水庫西側有陀佛嶺(又稱駝峰嶺,屬輝縣市),陀佛嶺西北為寶泉風景區(屬輝縣市),寶泉風景區西有一鬥水(屬修武縣),一鬥水南有茱萸峰(古稱覆釜山,屬焦作市雲台山風景區);寶泉風景區西南有天門山(也稱天門穀,天門山南下有百家岩)。從白鹿山到百家岩景點北麵的天門山相距30多公裏,許多人認為百家岩景點北麵的天門山或百家岩東邊的山是白鹿山,這是延續了清同治七年《修武縣誌》上的錯誤內容。
白鹿山上,沿山間棧道往西南可達關爺廟。關爺廟向西可達對頭寺、女兒縫、葦園、十寨門,再往西是關爺坪(地名,在寶泉水庫、柏尖山北部)。關爺坪西南有寶泉水庫,寶泉水庫西側有陀佛嶺。陀佛嶺西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山穀,主要由夏季汛期山洪衝刷而成,北部山上、山間的清水河流彙集,沿山穀底部南下流淌,經馬圪當鄉、古石、甘河、打絲窯、西凹彙入寶泉水庫。這股清水從寶泉水庫向西南流淌,與一鬥水和寶泉風景區流下的清水在峪河口(古稱瑤河口)彙集,名叫“小瑤水”。峪河口(峪河口東側有馬武莊,莊西頭有一個大王廟)處形成一條大大的“Y”字形河道,小瑤水經馬武莊、柳灣村、小新莊、峪河向東南注入清水。長久以來,人們習慣把這個山穀、這條峪河作為焦作市與輝縣市地域的分界線。
對文史研究者來說,有正確的文獻資料固然好,但通過實際采訪、考究古物藏品或加上文物部門勘探發掘資料,從中得出較正確的材料,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更重要。筆者參考酈道元《水經注》卷九關於“清水”的描述和輝縣市、焦作市地域衛星地圖加上自己對太行山陽黑麓山、白鹿山、柏尖山、雲台山、天門山、百家岩實地考察,形成一種認識,清水源於白鹿山東部的黑山;長泉水源於白鹿山南麵;“小瑤水”(瑤河水)是源於白鹿山西部、流經瑤河口和清河口的水流,也是清水的一條支流。也就是說,白鹿山一帶的清淨水流從北向南、從高處向低處滲透或奔流,大致分為三股清水:一股主要從白鹿山東部黑山兩側山穀流下彙集,即酈道元所稱的清水之源流,經過輝縣市百泉、重門一帶;一股主要從白鹿山南部流下,即酈道元所稱長泉水之源流,經過輝縣市竹林寺、山陽村、重泉一帶;一股主要從白鹿山西部流下,與來自西北部一鬥水、寶泉風景區方向的水流在瑤河口彙集,稱為“小瑤水”,流經馬武莊、三河口、小新莊等村莊向東南注入清水。
2006年8月,筆者第一次登白鹿山,隻見山中溪水流淌、瀑布高掛、林木蔥蘢、篁竹叢生,雞鳴雀啼空穀傳聲,山花爛漫搶眼奪目。仰望,見雄峰入雲、鷹雁翱翔;俯視,見路田分明、車輛奔忙。有史以來,這裏就是文人雅士遊曆、修道參佛者隱居、牧者涉足、樵夫放歌之地。竹林七賢曾結伴遊曆、居住於此;西域高僧佛圖澄曾在此地協助石勒征戰,白鹿山上白鹿寺、玄極寺等寺院即為佛圖澄所建寺院。“白鹿”有佛苑、吉祥之意,神佛的使者多乘白鹿。400年左右,南燕尚書令將軍慕容鎮等人曾戰駐這裏;後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書令慕容農以及翟魏皇帝翟釗,北齊張子信,隋朝盧太翼,唐代司馬承禎、錢起、盧照鄰,金代元好問,元代丘處機、王惲、許衡,明代王敕、紀雲鶴、薛所蘊等人都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跡。
白鹿山上有一塊北齊時期的石質殘碑,其上有“白鹿山玄極寺□□桃湯三為郡中正……大齊河清四年四月八日二□邑人敬造願以此功德□益法界眾生離苦得……”等內容,文字古樸,筆氣豐俊,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猶存漢隸之風。此山就是白鹿山,這塊殘碑就是鐵證。此碑在《輝縣縣誌》中也有記載。白鹿山上另有“修補大法寶藏功德題名記”碑、明代王敕詩歌《玄極寺二首》(石刻)、“太行山白鹿寺重修碑記”等碑石許多塊。
從前,白鹿山曾是完整的太行山支脈,植被覆蓋率高,山體南部延伸至白雲寺。隨著人口增多、房屋增多,山石被嚴重開采,山體被改造為土地或成為村莊、荒灘,山體逐漸向北縮減,應加以重視、保護、利用。 □王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