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文化焦作 > 正文

經典山陽

黑岩村 昔日革命聖地 今朝紅色山村
更新時間:2020-4-10 14:53:50    來源:焦作晚報





  修武縣西村鄉黑岩村距離市區17公裏,處於太行山中,是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誕生地,紅色文化積澱深厚。近年來,黑岩村充分挖掘黨史、村史、老建築、老物件等資源,運用美學理念對修博武中心縣委舊址、便民服務中心、村史館、黨員活動室、宣誓牆等進行統一設計,建成了具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紅色教育陣地。

  近日,記者從市區出發,驅車從市縫山公園出發,沿青雲大道進入太行山區,過當陽峪、西村不久,到大東村向北,半個小時後就來到了黑岩村。

  該村黨支部書記侯世紅介紹了黑岩村的情況。該村共有126戶403人,山地麵積500公頃,耕地麵積28.46公頃,建設用地12.67公頃。有黑岩老村、黑岩新村、東黑岩3個自然村。相傳黑岩村原名“河沿”,四周皆為高聳入雲的山峰,村落依穀底石河而建,時間久了,因為諧音就成了“黑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現實是曆史的繼續,曆史是現實的鏡子。革命時期的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曆史,是焦作的一段光輝史詩。黑岩村有焦作地區紅色文化的好資源,是豫北地區抗日戰爭曆史的革命聖地,是中原地區追尋初心的根源之一。黑岩村成為修武縣的黨建美學試點村。去年,建起了紅色教育陣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絡繹不絕。

  黑岩村被定點為紅色教育試點村,主要是因為這裏是焦作市第一個中心縣委——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的誕生地:1938年2月,日軍侵占焦作,3月,根據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朱瑞的指示,撤銷了焦作工委,建立中共修武中心縣。1938年6月,中共太南特委派李超、李澤、門晉如三名同誌組成巡察組對修武、博愛、武陟進行了巡察,隨後決定將中共修武中心縣委改為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同時成立了八路軍民運工作團,駐地就在黑岩村,李澤任縣委書記兼工作團團長。

  1939年冬天,新任縣委書記範華到任,隨即在附近的艾曲村召開了緊急會議,傳達了上級關於“隨時提高警惕,做好雨前備傘的重要指示”。將黨組織轉入地下工作,開展秘密鬥爭。山區活動轉移到平原活動,範華同誌隱蔽到張弓鋪一戶群眾家裏以家庭教師身份堅持抗日工作。1940年3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改編為晉豫區第二地委。

  如何讓紅色文化“美”起來?黑岩村作為修武縣的黨建美學試點村,近兩年不斷加大投入,在建築外觀設計、室內改造、導視係統、延展設計等方麵下足了功夫。如村民用剪紙藝術刻畫的雷鋒、焦裕祿等人物形象,非常生動,讓遊客印象極其深刻。

  “自從村裏建起了紅色教育陣地,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有些到附近景區旅遊的遊客也會專程到這裏遊覽。黑岩村總共400多口人,但去年接待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侯世紅介紹,“村裏還為大家提供了憶苦思甜飯、戎裝體驗、紅色紀念品等服務項目,一方麵滿足來客的需求,提升參觀、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麵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

  修武縣西村鄉黑岩村發展紅色旅遊漸入佳境,融入美學理念修複的7孔老窯洞也初具模樣,激活了紅色文化,帶來了鄉村嬗變。

  “黑岩村運用藝術設計將體現共產主義理想、黨史、地方文化及時代精神的象征符號和美學元素融入建築,使黨員、群眾身處黨建文化的空間藝術中,學習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情懷,從而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更加堅定對黨的忠誠。”一位遊客在留言冊上深有感觸地寫道。

  圖① 窯洞內的文化牆。

  圖② 侯世紅講述黑岩村紅色曆史。

  圖③ 村史館。

  圖④ 黑岩吸引了不少遊人。

  圖⑤ 黑岩村老物件——紡車。

  記者 王龍卿 攝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