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焦作南有商周府城遺址,東有漢山陽故城遺址,城市文明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而它以“焦作”之名存在,則始於100多年前。1902年,英福公司來到這裏,使這方古老的牛角川地有了與近現代工業文明接軌的機遇。一幢幢西式風格的建築在這裏拔地而起、一處處工業基地的機器聲在這裏日夜轟鳴。穿上了“洋裝”的焦作,瞬間有了別樣風景。
100多年前,焦作街頭遠沒有如今的繁華,可英式、中式、日式、中西合璧式等多彩的建築在這裏交相輝映,著實是中原地區難得一見的風景。如今,這些老建築早已退卻了顏色,保護與修繕它們,成了我們留住城市記憶的方法。
崔振海,市文物勘探隊書記、我市近現代建築文化研究專家。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他對於老建築的感情是無比深厚的。他將這些老建築比喻成花朵,一朵開在現代文明喧鬧中需要澆灌的花朵。
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始,我市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成為此次文物普查的重點。正是從這時起,崔振海在連續10餘年的時間裏,將焦作近現代建築文化納入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在這個課題中,以中西合璧為主的歐式現代風格建築文化,是他的研究重點。
從新華街到民生街,再至團結街、勝利街……老建築點綴在老街道上,猶如一本落滿灰塵的書。記者在崔振海的引領下,從道清鐵路沿線焦作舊址向北起步至新華街北街範圍,尋找焦作老建築的風韻。
此時,一列火車正從道清鐵路馬澗河橋(現焦枝鐵路“涵——2513685”鐵路標誌處)飛馳而過,機械地震動著河橋的石基。在石基北側,隱刻著“1904”與“PSR”三個英文字母。據崔振海介紹,在石基南側,還有用隸書風格鑲刻著的“光緒甲辰”與“福公司”幾個大字,現已被掩埋。
“一條鐵路即是一條運輸線,又是一條文化線。自道清鐵路開通後,焦作商業文化開始繁榮起來,東、西馬市街,也就是現在的新華街、勝利街開始逐步形成,一部分西式、中西合璧式風格的建築興建起來。”崔振海說。
新華街南頭有處道清鐵路機車加煤、加水站台遺跡。小小的站台是現在我們最容易找到的道清鐵路曆史遺存。據說,多年前這裏還能聽到水聲。
“別看現在不起眼,100多年前,這裏曾是一個龐大的工業集群。1903年至1904年,道清鐵路總機廠建成,此廠分北廠區與南廠區,北廠區主要為井下作業服務,南廠區主要為道清鐵路的正常運營服務。道清鐵路總機廠有機器廠、機車廠、鍋爐廠、熟鐵廠、生鐵廠、修理廠、木工模型廠、油漆廠、電燈廠等廠房,占地1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3818平方米,廠房主要采用鋼結構,部分廠房還使用了鋼架玻璃天窗,為當時國內罕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南廠區的一小部分。”崔振海介紹。
通過崔振海的介紹,記者感受到了100多年前焦作作為新興工業城鎮的規模與氣勢。
工業城鎮的崛起帶來了商業文化的繁榮。1903年,英福公司在1、2、3礦井南側(現新華北街南側)興建了辦公、倉庫、商店、住宅、郵政等功能建築,命名哲美森街,後改為鹽店街,今為民生街。1907年,在1、2、3礦井東側,今解放區花園街興建了私家園林,內設跑馬場。1908年,又在園林內建築了辦公房和高級花園式住宅。1919年,在今學生路南、青年路西建設了6幢洋房。同年,興建了英福公司總辦事處辦公室、李封礦英國礦師辦公室、英福公司錢莊等建築。據統計,從1902年至1925年,英福公司先後在焦作興建工業與民用建築房屋2萬多平方米。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老建築如今所剩無幾。
焦作煤礦開發後,北京、天津、開封一些城市的商業資本家,爭相在焦作開設商行、店鋪,多集中於東馬市街(今新華街)。1910年前後,這裏先後建立商業店鋪150多家。當時的商業建築,普遍設置女兒牆(建築物屋頂四周圍的矮牆,有防滲水、美化屋體的作用),並有意加高,以襯托店鋪門麵的高大。
河南理工大學北校區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的老校區,也是參觀焦作近現代老建築不得不去的場所。1903年,英福公司根據與清政府簽訂的《河南開礦製鐵以及轉運各地礦產章程》的有關規定,在福中大街(今民主中路、河南理工大學北校區)開辦焦作路礦學堂,也就是今河南理工大學的前身。
“100多年前,這所百年老校區可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在焦作路礦學堂建設期間,英福公司將秘書辦公室改為學校辦公室,是5間外廊式房屋,高台基下為半地下室建築結構。1925年,焦礦工人大罷工指揮中心就設在這裏。學校實驗室原為英福公司醫院門診房。此外,這所學校起初還建有工程館、科學館等,這些建築都是西方現代工業派建築風格。”崔振海告訴記者。
雖是西式建築風格,但工程館、科學館的設計者卻是中國人。1931年9月,被譽為“中國鐵路橋梁大師”的李鍾美來到焦作工學院任土木工程係主任,他分別於1932年、1933年主持設計了科學館、工程館。
青磚牆、折線型小瓦屋麵、木樓梯、木樓板……西式建築元素被淋漓盡致地運用。在偌大的校園裏,老建築點綴新校舍,時空穿越感極強。尤其是那長滿了爬牆虎的工程館,帶著“洋味兒”,已成了景點。
走訪老街道,撫摸老建築,我們的探索依舊在繼續。然而,我們的文章卻難以盡數那些曾經風姿綽約的老建築。不過,當我們看到當年從英國、意大利原裝進口的老礦井井架時,當我們踩在吱吱呀呀作響的紅色木地板上時,當我們在百年老街裏找到一處殘存的老建築時,我們仍會驚喜於自己的發現,欣喜於自己能同這座城市對話。
(記者 王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