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我市吟誦文化傳承者胡天龍
何為吟誦?今人多數解義為“有節奏地朗誦詩文”。實則不然,吟誦,在我國約有3000年的曆史,是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其內涵十分豐富。
胡天龍,焦作市朗誦與語言藝術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朗誦與閱讀聯盟會員。2018年11月,在由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焦作廣播電視台聯合舉辦的我市大型詩歌吟唱比賽中,胡天龍表現搶眼。
在一首《走進新時代的秋天》的詩歌中,胡天龍將懷梆戲、懷川話、懷川民謠與現代詩歌相融合,且吟且誦且唱,仿古人長風,平長仄短,依字行腔,以聲傳韻,讓聽眾大飽耳福,也讓許多人再次看到了傳統吟誦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首詩、一闋詞、一腔韻味、滿腹情愁,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在詩詞中醞釀,在吟誦詩詞中宣發。
兩年前,胡天龍接觸到了傳統的吟誦文化。兩年後的今天,他便自覺成為焦作傳統吟誦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談起吟誦文化,胡天龍打開了話匣。
他介紹,吟誦,是漢文化圈中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隻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到這些詩詞文賦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吟誦和朗誦從詞義、技巧、作用方麵有著極大區別。對於吟誦者來說,吟誦一篇古詩文,也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要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容、情感、寫作技巧及其作品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的基礎上,通過聲音來表現與傳達作品的內涵,放大和強調其中的某些要點,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對於吟誦者來說有著極高的要求,對所吟誦文體的了解,對內容的充分理解,對聲調格律的把握,三者合一才會構成悅耳的吟誦。
“當吟誦大好江山的詩詞時,我心胸開闊;當吟誦閨怨詩詞時,我的情緒隨之起起落落;當吟誦‘也傍桑陰學種瓜’的詩句時,我的內心充滿了恬淡與寧靜。打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每當我看到現場聽眾如癡如醉的表情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傳播吟誦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把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吟誦文化感染今人的情操。”談起吟誦時的切實感受,胡天龍有些“走火入魔”。
從2018年全市大型詩歌吟唱比賽歸來後,胡天龍且吟且誦,開始了傳播吟誦文化的嶄新旅途。
胡天龍告訴記者,懷川曆史文化厚重,用懷川話唱懷川民謠別具一格,與吟誦文化結合起來,吟誦司馬懿、韓愈、李商隱等懷川名人名篇更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吟誦文化在焦作大有可為。
然而,吟誦文化在焦作的發展開局不利。在傳承、傳播吟誦文化的過程中,胡天龍發現,許多人並不了解吟誦文化,常常將吟誦文化等同於朗誦或演講,吟誦技巧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諱莫如深。
胡天龍說,近些年來,國學文化深入發展,而作為國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吟誦文化應當被更多人所了解,讓吟誦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成為人們學習國學文化的一扇窗。
吟風誦月思古今。在胡天龍的介紹下,陣陣吟誦清風正在懷川大地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