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老師群像
3月29日,周四。焦作師專曆史學教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峰,正在整理最近收集到的碑刻內容,準備在當日下午舉辦的覃懷文化沙龍活動中,與其他老師們進行交流。
而此時,來自焦作師專的王建設、張全順、穀東方、李彩虹、賈海婷、李海安、任勤等老師和來自河南理工大學的楊玉東、姚軍玲等老師,以及焦作大學的鄭心靈、婁紮根、樊廷亮等老師,也紛紛從戲曲、建築、美術、曆史等各自研究領域裏挑選交流課題,準備參加覃懷文化沙龍活動。
在覃懷文化沙龍活動上,與會老師們熱情地交流。有疑問要解惑,有發現要分享,還相互命題開闊思路。從焦作地方戲曲文化研究、懷梆藝術的傳承、清化鎮的商業經濟、寨卜昌古村落的開發到太極拳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等,每個話題都涉及厚重懷川的“文化基因”。
這是記者參加覃懷文化沙龍活動的所見所聞。事實上,這個從2011年開始、每周四定期舉辦的文化沙龍活動,僅僅是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個特色活動之一。
2006年,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所創立,後改名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在12年的時間裏,該中心根植懷川文化,研究隊伍從最初的兩三個人到現在的三四十個人;研究方向,從最初單一的曆史領域,到現在涵蓋曆史、美術、音樂、建築、戲曲、文學、民俗等諸多領域;研究成果,從最初不起眼的兩三篇學報文章,到承擔省級、國家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該中心已成為焦作文史研究的“高地”。
走進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記者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經66歲,年齡最小的不過20歲出頭。多年來,他們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用雙腳丈量懷川的角角落落,細心、耐心地尋找懷川曆史的“味道”,幫助懷川人找回鄉愁。
雲台山百家岩景點,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寄居地。那麼,這一結論的曆史依據呢?多年前的一個深冬,由程峰、張全順、任勤等組成的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百家岩考察團隊,來到百家岩尋找答案。
那時的百家岩尚未開放,又時值寒冬臘月,更是人煙稀少。程峰一行在公交車上顛簸數十裏後,又步行七八公裏的山路,才到達目的地。在多次探尋中,他們在百家岩發現了20餘塊碑刻。通過清洗、測量、拍照、整理文字,他們從中又發現了一塊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所立的碑刻,碑上記載著“竹林七賢”內容。
臨近2015年農曆春節,天降大雪。此時,以王建設為首的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古代戲樓調查團隊,正在博愛縣月山鎮蘇寨村玉皇廟內清洗一塊碑刻。碑刻由於太重無法移動,他們隻好找來硬紙板墊底,跪在雪中抄錄碑刻內容。碑刻內容不足200字,他們卻足足抄錄了兩個多小時。
王建設回憶,當時手被凍得發抖,寫出來的字歪三扭四。最終,這塊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的戲樓碑照片刊登在了國家級刊物《中華戲曲》中,王建設、程峰也因此獲得了《豫西北明清戲台及碑刻調查與研究》《河南戲曲碑刻收集整理與研究》兩個國家教育部人社研究項目。
采訪時,記者多次問程峰:“你們千辛萬苦得來的碑刻有什麼價值?”
程峰說:“每塊碑刻都是一段曆史的影子。我們尋找它們,是為了係統地梳理一段曆史,為今人還原一段曆史。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時代擔當。”
12年來,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地方曆史論文16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承擔完成省廳級課題2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