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市《詩經》合唱的拓荒者盧跟上
上世紀60年代,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用辛苦攢下來的幾分錢,買了一隻裂縫的竹笛,每天勤學苦練。
高中時期,他又借來一把小提琴,自拉自唱,自學樂理。身邊的人看到,除了吃飯、睡覺、賺工分,他風雨無阻地唱著,已入“癡癲”境界。
國家恢複高考後,他靠自學,榮幸地考上了河南大學藝術係音樂專業,從此真正走向音樂之路。
如今,六十年一甲子。已退休在家的他,放著輕閑日子不過,仍在“音樂苦旅”中逐夢,希望有朝一日將我市《詩經》合唱帶入一流境界。
他就是盧跟上,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合唱協會會員、焦作市合唱協會主席。半輩子“歌”海沉浮,他陶然其間,樂而忘返。
《詩經》,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如何用現代音樂形式完美演繹《詩經》風尚,是許多熱愛《詩經》文化音樂人的追求。而我們認識、了解盧跟上,也是從《詩經》合唱開始的。
1996年8月,盧跟上任馬村區文聯主席。此時,由中央電視台主導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東周列國·戰國篇》在焦作影視城拍攝,時任該劇音樂總監的劉森正在創作並尋找能夠演唱與該部電視劇氣質吻合的背景音樂。這時,馬村區一支業餘的女子合唱團走進了劉森的視線。
演唱《詩經》?當時,這對盧跟上來講,是一次極具吸引力的音樂挑戰。於是,作為馬村區文聯主席,作為一名音樂人,他建議馬村區成立一支以演唱《詩經》為主的合唱團。1996年10月,馬村區女子合唱團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支由鄉村女教師及社會音樂愛好者組成的以演唱《詩經》為主的合唱團。
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讓馬村女子合唱團瞬間火爆,演出不斷。然而,盧跟上卻在冷靜地思考:因配合電視劇演出而誕生的馬村女子合唱團沒有一首屬於自己的作品,演唱作品曲調過於單一,由女子合唱的《詩經》難以展現激昂的曲目內涵。
隻有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才能讓焦作《詩經》合唱發生本質變化,才能讓焦作《詩經》合唱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核心力量”。
從1997年獨立譜曲《詩經·出車》開始,在整整20年的時間裏,盧跟上化身焦作《詩經》合唱的拓荒者。
2002年,盧跟上調至焦作大學藝術學院工作。在學校裏,他完成了《詩經》合唱的探索與研究、《詩經》合唱初探等多部關於《詩經》演唱的理論文章,深解《詩經》合唱之道。
然而,創作之路就像《詩經》中起起伏伏的情感一樣曲曲折折。
2006年,盧跟上組建焦作市田野合唱團。沒演出、沒場地,演唱人員逐漸流失,這個合唱團僅堅守了兩年。
它承載著盧跟上的藝術夢想,卻又瞬間破滅。盧跟上在尋找原因,他說:“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隊伍,本身就是一次冒險的旅程,幕後的失敗與台前的掌聲是成正比的。”
2009年,盧跟上自費來到全國知名的華中師範大學天空合唱團學習。一年後,他又組建了焦作“美之聲”合唱團。
為了借到一處場地,他和隊友們四處托關係找人。最讓盧跟上感動的是隊友們不計薪酬的付出。為了完成一次表演,隊友們集體兌錢,定做演出服、複印節目單。在練唱過程中,許多隊友帶病堅守。有一位隊友的丈夫癱瘓,她在全身心照顧丈夫的同時,每天仍堅持練唱兩個小時。
“隊友們讓我感動,也給了我前行的力量。再苦再累,我都希望這個合唱團能夠越來越好。”盧跟上說。
在盧跟上與隊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焦作“美之聲”合唱團已成為焦作人音樂生活中的一道“美味大餐”。逢年過節,焦作人總能找到它的身影。近幾年,焦作“美之聲”合唱團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比賽,先後獲得河南省合唱節金獎、中國國際合唱節銅獎、廣西桂林三月三歌圩節合唱比賽第一名等榮譽。
2017年,《詩經》合唱音樂會項目通過了河南文藝扶持基金的項目驗收,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人聽到來自焦作的天籟之音。
“我想呈現一種既有國際範,又不失本土氣息的《詩經》演唱風格。”盧跟上說。看來,音樂之路在他的心中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