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第四屆中原(鶴壁)文博會看焦作文化產業發展(上)
在第四屆中原(鶴壁)文博會上,來自雲台山國際文武學校年僅8歲的德國籍男孩兒亞曆山大表演的太極拳,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武術學院、焦作大學太極武術學院、焦作華盛武院、陳家溝陳小星太極拳會館的教練員和學生們則用“傳統武術+現代藝術”的形式演繹了太極拳,觀眾被其獨特的魅力折服。
焦作展區的主打產品為紫砂絞胎瓷茶具、太極十三式茶具、絞胎瓷首飾以及頗具人性化設計的絞胎瓷水杯,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
當“百姓文化超市”作為焦作重要的文化產業元素向大家推介時,觀眾才領悟到,焦作正通過“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發展搭建新平台。
從10月28日至11月1日,連續5天的文博會,讓所有關注焦作文化產業發展的人們看到:太極拳文化產業正在與體育產業、教育產業、陶瓷產業、現代養生產業等融合,多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焦作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當前,什麼樣的文化產品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呢?太極拳文化產業和陶瓷文化產業都是我市的‘明星產業’,如果太極拳文化產業不與現代養生文化相結合,陶瓷文化產業不與現代藝術生活文化相結合,就很難凸顯其產業魅力。深化‘產業+’,是文化產業調整供給側結構的必然選擇。”在本屆文博會上,帶隊的市文產辦常務副主任侯紅霞向記者介紹了焦作文化產業現狀。
不容置疑,“產業+”拓寬了焦作文化產業發展路。
我市文化資源豐富。武,有太極拳、月山八極拳;文,有卜子夏、司馬懿、韓愈、李商隱、許衡、朱載堉等一批曆史文化名人;食,有“四大懷藥”;遊,有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山等名山大川;用,有絞胎瓷、天目瓷、黑陶等文化產品。
如何讓優勢資源變成優勢產業,提高焦作文化產業平均值,是焦作文化產業發展多年來的努力方向。
“產業+”模式打破了產業間的發展壁壘,激活了焦作文化產業發展因子,並幫助焦作文化產業重新洗牌,形成了新業態。
比如,“旅遊+太極”“太極+養生”“太極+教育”“陶瓷+太極”“陶瓷+名人文化”等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結構升級。
李文獻是我市恢複絞胎瓷製作技藝的貢獻者之一。在本屆文博會上,他帶來的100餘件手鐲、戒指、項鏈等絞胎瓷首飾,很受與會者青睞。他說:“絞胎瓷製作技藝從元代失傳後,曆經幾百年才恢複。現在,隻有讓這門技藝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活,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我市陶藝大師張文濤擅長製作自然紋理的絞胎瓷。近年來,他潛心研發,將絞胎瓷自然紋理技藝巧妙地融入茶具製作當中,廣受好評。此外,他還注重將太極拳文化元素運用到絞胎瓷茶具製作中,為絞胎瓷文化“升級”。
在本屆文博會上,張文濤告訴記者:“文化是相通的,將不同的文化有機結合在一件茶具上,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康利服飾”是本屆文博會焦作展銷區唯一生產太極拳表演服裝的企業。該企業負責人康利說:“以前,我覺得做太極拳表演服裝離太極拳文化很遠。可等企業到了一定規模後,我感覺,將太極拳文化融入服裝文化才是企業發展原動力。”
看來,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踐行“產業+”理念、模式,焦作已不是淺嚐輒止。“產業+”正在提升焦作文化企業的創造理念,改變焦作文化產業發展的傳統模式,成為焦作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王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