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市書法家張霞
圖為張霞在臨帖。(照片由張霞提供)
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對於書法家來說,那一卷卷宣紙便是作詩、起舞、揮毫、作樂的疆場。張霞說,書法就是紙上起舞,她便是那紙上的舞者。
7月24日,記者見到了張霞,聽她講述練習書法的故事。
張霞,1968年生於孟州,現為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河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焦作市書法協會會員、焦作市女子書畫協會會員。她的作品先後獲得群眾書法展優秀作品獎、“韓愈”杯海內外書畫大賽優秀作品獎等多個獎項,其作品曾入選焦作市第一屆法治文化書畫攝影展、焦作市第二屆女子書畫展、“虢國”杯焦作市首屆小品書法展等。
張霞與書法結緣要從她小時候說起。
“上小學時,我們學校有大字課,加上我爺爺是做教育工作的,每天都讓我練習寫大字,這為我以後學習繪畫和書法打下了基礎。”張霞告訴記者。由於她喜愛書法,在學校時經常參與辦黑板報活動,寫的大字也經常在學校展出。
198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霞的母親在報紙上看到一則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的招生啟事,便鼓勵她報名。於是,張霞利用兩年時間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國畫。由於國畫上經常需要題字,張霞怕自己題的字拿不出手,便有了重新學習書法的想法。
懷著忐忑的心情,張霞在QQ裏搜索書法協會的聊天群,並申請加入。入群後,張霞和群主聶海洲私聊,交流學習書法的感想。“想學好書法就必須要先臨帖,這是聶海洲告訴我的第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張霞說。
在聶海洲的指導下,張霞開始係統臨帖,她從王羲之的《十七帖》臨起,然後是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自敘帖》,再到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等。都說書畫同源、書畫相通、書畫同工,有了繪畫的功底,學習書法也相對輕鬆一些。張霞說:“書畫的工具都是筆、墨、紙、硯,都要構圖、布局,並講究布白和留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霞說,學習書法一定要師法古人、繼承傳統,要多看、多讀、多臨、多學,從而才能真正感悟、體味古人書法的要領與精髓。為了學好書法,張霞每天都要坐在案前臨帖,一臨就是四五個小時。除了臨帖,讀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沒時間臨摹時,我就讀帖,隻有讀懂帖,才能知道古人是怎麼提筆的,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張霞說。
舒適的環境,放一首古箏曲,在音樂的環繞下,揮毫潑墨。筆,好似芊芊玉女,披著墨的霓裳,在宣紙上踏歌而行。“筆隨著音樂的節奏,輕、重、緩、急、轉、折、提、按,一撇一捺既配合了音樂的起伏,又像極了太極的一招一式,這種感覺真的是太美妙了。”張霞向記者描述臨帖時的感覺。
草書如行雲流水,無拘無束,但並非隨心所欲,胡亂塗鴉,盲目編造。張霞說,寫草書一方麵要精熟,另一方麵要講究規矩,不得其法,難得其能。在點畫、使轉、結體、章法方麵要繼承傳統、精益求精、嚴守規矩,按規律去寫。隻有講規矩,才能做到古人所說的“擒得住、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
剛剛臨帖沒多久,一位朋友希望張霞幫忙寫“方向”兩個字,當時的張霞不明白這兩個字有何用意。通過這幾年的學習,張霞明白了,人生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霞說,書法所求的不是具象的東西,而是內心世界的感受。表麵上看草書揮灑、靈動,書寫者正是在靈動中尋求平靜。對於她來說,追求的境界就是能夠用平靜的線條自如地表達對人生的感悟。
“書法對於我來說是一種享受,給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對於書法,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隻有多加練習,才能不斷前行。”張霞如是說。(記者 郭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