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郭敬東
“畫靜物時,先要在畫紙上確定繪畫對象整體的上限、下限,然後再確定最大物體的高度、寬度……隨著物體的高低不同,繪畫者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物體的明暗程度以及範圍各不相同,所以觀察是繪畫的第一步……”日前,在我市楚天畫室裏,郭敬東在給剛入門學畫的小朋友上繪畫基礎課時說。
郭敬東,1966年出生於湖北省大悟縣劉集鎮金鼓村,現為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自幼生活在農村的郭敬東,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緣了書畫,卻不曾想到書畫會影響他的一生。
“當時我正上中學,一天學校裏來了一個《湖北日報》的記者。采訪之餘,記者用了幾分鍾時間就為班裏一個同學畫了一幅畫像,不僅速度快而且很逼真,當時我就心生敬佩。”郭敬東說,“那時我還不知道什麼是人物素描,自此之後我便愛上了人物畫,直到現在最喜歡畫的還是人物。”
家裏生活拮據,沒錢買繪畫用的筆和紙,郭敬東就用小木棍蘸點紅膠泥在家門口的青石板上作畫。“照著小人書上的圖像臨摹,畫好了就用水擦掉,繼續畫下一幅。在一遍遍反複練習中,我找到了童年的樂趣。”郭敬東說。
學生時代的郭敬東一直堅持繪畫,通過自學不斷提高繪畫水平。初中畢業後,郭敬東應征入伍,從家鄉湖北來到第二故鄉焦作。在新兵連訓練期間,因為出眾的書畫特長,郭敬東被選入通信連擔任文書。
“進入部隊第二年,家裏有些見識的大哥在信中多次建議我考軍校,紮根部隊。但是我執意要繼續學畫。”郭敬東說。在部隊服役期間,郭敬東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周末到新華書店買紙張、毛筆、畫冊,或是到駐地畫室欣賞美術作品。
1987年,退伍後的郭敬東輾轉來到焦作市陶瓷一廠研究所擔任設計師。在此期間,郭敬東將自己的繪畫特長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經過反複試驗,獨創出一種“迷彩”工藝。“先在海綿等軟體上雕刻圖案,再印到製好的瓷胚上,燒製出來的瓷器會呈現出迷彩服一樣的色彩,這便是‘迷彩’。這一工藝推出後在歐美、東南亞市場流行了5年。我也因此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師稱號。”郭敬東說。
郭敬東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與繪畫密切相關。2000年,郭敬東離開了創造了諸多成績的陶瓷一廠,創辦了楚天畫室,全身心投入到發掘和培養繪畫人才的教育事業中。
“繪畫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越早發現孩子的繪畫天賦進而接受專業教育,越容易取得成績。在17年的繪畫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具有繪畫天賦的孩子,往往上完第一節課後就畫的有模有樣了。”郭敬東說。一旦發現這樣的孩子,他就主動和家長座談,希望引起家長的重視。
學生李若琰就是這樣的例子。
李若琰初中一年級時開始跟著郭敬東學畫,一進班就在學生中脫穎而出。“很多繪畫技巧,李若琰理解消化得很快。”郭敬東說。初中畢業後,由於文化課分數太低,李若琰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家長提出讓她放棄畫畫讀個技校。郭敬東知道後,主動找到李若琰的父母談。“既然孩子有畫畫天賦,就讓她繼續跟著我學畫吧!將來一定能畫出成績。”郭敬東說。今年6月份,李若琰創作的《國畫牡丹》等6幅畫作成功入選河南省第二十二屆新人作品展。
如今,對繪畫充滿熱情的郭敬東又投入到公益活動中,每周三他都會到山陽區藝新辦事處的嘉樂園老年大學開展義務教學,讓更多的人在繪畫中得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