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沁陽市自治街北頭的集市上,記者采訪了正在銑架上精心製作擀杖的“銑錠人”常香樹,見識了“銑錠”這一刀尖上的藝術。
今年50歲的常香樹是博愛縣孝敬鎮雙廟村人。17歲那年,他跟隨鄰村的“老銑錠”許丙仁學手藝,一年後便開始了走街串戶的匠人生活。那時候,他年輕不知道累,每天天不亮就從家裏出發,騎著帶有兩個大筐的自行車,到焦作東邊馬村附近的村鎮趕集銑錠,一直到夜裏才能回到家中。
和所有的手工藝一樣,銑錠這門手藝,說起來容易幹起來難。就拿做擀杖來說,要精心選好材料,先用刀、斧、鋸、鐮等對其修整,然後固定在銑錠架上,拉動旋弓,旋轉木棍,用鋒利的銑刀一輪輪旋銑、旋邊造型,一根圓直光滑的擀杖就做成了。做一根擀杖,前後需要十多道工序、幾十分鍾時間,一個匠人一天下來能做成十五六根擀杖。
常香樹說,銑錠是強體力活,需要有很好的手力和臂力,還要有耐心。截至目前,他已從事這項工作30年了,收入僅能顧得住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紡花錠、擀杖等需求越來越少,銑錠這個行當的收入也越來越少。於是,常香樹又學會了做板凳、釘鐮刀、綁笤帚等手藝。
2000年春天,有人拿來一截木料,讓常香樹加工成小葫蘆和小棒槌等小掛件,他按客戶要求精心幹完了這批活兒。後來,陸陸續續又有人讓加工這類小掛件,常香樹的銑錠手藝也越發精湛了。
2014年國慶節,常香樹和妻子帶著銑錠工具前往北京鑼鼓巷,希望能在集市上找到掙錢的門路。由於那裏不允許店外經營,他們無奈返回。2015年春節期間,他又到北京趕新春廟會,但收獲甚微。隨後,他到開封清明上河園尋求出路,也是無功而返。
2016年6月,銑錠技藝被博愛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香樹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優秀代表性傳承人。
現在,常香樹夫婦一個月要趕十七八天的集市,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雖然收入不多,但常香樹很滿足。他對銑錠這個行當有著深厚的感情,也一直為銑錠技藝的未來擔憂。
“銑錠是老祖宗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手工技藝,現在的年輕人嫌銑錠手藝活累、掙錢少,不願意學也不願意幹。目前,會銑錠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在焦作轄區的幾個縣,會這門手藝的僅有四五個人,我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等我們這一代人幹不動了,或者離世了,那銑錠這個技藝也就消失了!”常香樹不無憂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