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耍老虎都是焦作人“文化菜單”上的硬菜。焦作地區耍老虎項目之多,在我省甚至全國都很罕見。
據悉,在我市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統舞蹈項目中,僅耍老虎項目便占了9項。其中,溫縣耍老虎、中站區常家武虎、中站區小尚虎舞、沁陽市言狀老虎、博愛縣井磚獅虎舞屬省級“非遺”,沁陽市彭城老虎、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北高村舞虎、博愛縣清化老虎舞、沁陽市景明老虎屬市級“非遺”。2014年11月,焦作耍老虎成功進入國家級“非遺”名單。
焦作人愛耍老虎早已聞名遐邇。
10多年前,逢年過節,耍老虎除在各縣(市)區主要文化活動廣場表演外,還活躍在鄉村。甚至有的地方,每個村都活躍著一支支耍老虎的隊伍。
焦作人為啥愛耍老虎?
近日,我市舞蹈家協會原主席、77歲的曹紹山將其幾十年來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成果集結成書。通過研究,曹紹山發現,焦作人有“虎氣”。正是老虎身上永不服輸、善於挑戰、無所畏懼的精神,令焦作人文與虎文化長期以來相融共生。
據介紹,大量資料證明,老虎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老虎文化起源於河南,河南老虎文化沿襲時間最長的是焦作。目前,除了雲南彝族以虎為圖騰、麵塗虎紋、沿襲原始的虎舞外,焦作耍老虎在全國獨樹一幟。
虎文化在中國甚為流行。相傳,黃帝是身披虎皮打敗蚩尤的。因而,中國人喜歡稱軍中的將士為虎將,將士尤喜將虎皮加蓋於馬背,借此以禦敵軍。不僅如此,中國人將老虎作為驅邪避災的神靈膜拜,如中國人喜歡給幼兒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等。
在焦作地區同樣有許多關於虎文化的傳說。
相傳,“藥王”孫思邈在太行山一帶采藥時,路遇一猛虎攔路,令其驚恐萬分。可隨後他就發現,這隻猛虎僅張嘴吼叫卻不吃人,這可能是老虎的嘴裏有問題。於是,他手套銅環伸進虎口,摸到一根骨頭橫在虎口深處,即刻取出。老虎為報恩,伏下身軀,馱孫思邈下山。
焦作耍老虎的虎多用彩布製成皮,虎尾用鋼鞭製成,頭也用鐵絲做骨架,紙糊彩繪而成;表演主要以兩人合作為主,一人舉虎頭,一人撐虎尾,伴隨著鑼鼓表演各種動作,有撲跌甩等,或淩空撲咬,或就地翻騰,或嬉戲打鬧,神氣活現。
那麼,焦作耍老虎為啥能獨樹一幟呢?
這與焦作地理環境、文化特征有關。據曹紹山介紹,在中原地區,焦作自古富庶,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抵禦侵襲,焦作人尚武之風濃鬱,流行多種拳術,號稱“武術之鄉”。和平時期,焦作人便以虎形象,以傳統武術為基礎,創編了虎舞。此外,富裕的農耕生活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文化創作、沿襲空間,焦作地區社火文化豐富,在社火表演中,虎舞一向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重要表演內容。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曹紹山,麵對焦作耍老虎現狀,心中不無遺憾。
他說,焦作耍老虎缺少規範,礙於發展。
“現在人們都想賺錢,耍老虎又很辛苦,許多人自然不願意傳承這項傳統舞蹈技藝,造成焦作耍老虎後繼乏人,這是焦作耍老虎普遍存在的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焦作耍老虎形成了文化產業優勢,讓人們在家門口即賺了錢又享受到了精神文化生活,還會出現後繼乏人的問題嗎?”曹紹山說。
曹紹山認為,焦作耍老虎在逐步形成共性與個性相融的文化特點的同時,還應與時俱進。如在虎的形象上,藝人們可以創造“原始老虎”“現代老虎”及“萌萌噠老虎”,吻合現代人的娛樂精神。
在精神層麵,焦作耍老虎是中原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焦作應當深入挖掘老虎文化,讓老虎文化的精髓貼近時代主流文化,融入到“中國夢”“焦作夢”發展中來。
在中國,虎文化極易與中國人產生共鳴,這也便於焦作耍老虎文化產業找準突破口。焦作耍老虎可以依托文化資源優勢,開發與老虎相關的文化產品,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一項優秀非遺文化的誕生往往需要數百年的積澱,但一項優秀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卻在當下。麵對現狀,我們更期待的是焦作耍老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