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焦作“非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讓“非遺”在傳承中始終保有活力。
慶幸的是,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上,焦作“非遺”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在傳承太極拳文化的道路上,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太極拳文化內涵,傳播太極拳養生理念,促進太極拳文化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前不久,陳式太極拳大師王西安自創太極八式,將陳式太極拳動作簡化為八個,便於“上班族”鍛煉身體。再比如,我市絞胎瓷技藝失而複得後,傳承人不斷將先進的陶瓷彩繪、拉坯等工藝融入其中,創作了一批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作品。
固然,作為我市的“非遺”明星,太極拳與絞胎瓷尚在探尋傳承與發展的最佳渠道。它們十幾年來的成長經曆也驗證了一個道理:讓“非遺”生活化。
談及如何讓“非遺”融入現代人生活,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聶琨連發三問:能否讓孟州市的屋脊製品為“老家莫溝”增添建築特色?能否運用博愛柏山缸防腐的技術特性,研發一批生活用品?在扇子實用價值降低後,博愛竹扇的藝術價值能否再提升些?
聶琨急迫的三問令記者讀到了這樣的信息——我市“非遺”求新發展空間巨大,前途漫長且艱辛。事實上,我市“非遺”在傳承與發展中解決這些問題比提出這些問題顯然更為重要。
作為焦作傳統武術技藝傳承的先行者之一,今年72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愛月山八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馬德行在思考,如何讓剛猛的月山八極拳更適合老年、青年、少年三代人習練?
馬德行說,月山八極拳生性剛猛,老年人無法習練,青年和少年怕吃苦不願意習練。習練者越來越少,使得月山八極拳後繼乏人,缺少創新動力。現在,他想圍繞養生理念,在不失月山八極拳核心文化的情況下,改造月山八極拳,但有一定難度。
早在2000年,馬德行便創辦了月山八極拳文武學校。據馬德行介紹,進入2000年後,中國傳統武術整體走向下坡路,各地武校的日子都不好過。月山八極拳文武學校的土地是租賃的,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傳承基地,人才斷鏈也就在所難免。
焦作“非遺”需要拓路求新,而求新之路需要求才。
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負責人秦鐵牛與馬德行有著一樣的苦惱。
秦鐵牛告訴記者,為讓懷梆藝術更加貼近生活,這些年來,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在沁陽市政府的支持下,排練了許多新戲。其中,《王東明》《好媳婦》分別獲得全省戲劇大賽金獎、一等獎,新戲中的人物都是沁陽市人民熟悉的身邊好人。201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又排演了《紅色交通線》,深受群眾好評。今年5月,根據沁陽籍曆史名人曹瑾改編的《曹瑾還鄉》開始排練。
然而,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依舊缺人才,缺表演人才,缺唱腔編寫人才。秦鐵牛說,之前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的唱腔編寫工作是由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楊戰祥負責的。自楊戰祥去世後,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中心就急缺唱腔編寫人才。如果懷梆表演沒有自己的唱腔編寫人才,那麼它將失去靈魂,也就偏離了“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軌道。
缺錢更缺人才,焦作“非遺”在拓路求新的征途中艱難求存。
采訪時,記者獲知,我市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並以11家市級以上“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作為實驗田,探索一條適合“非遺”項目保護發展的有效途徑。
“以保護帶動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這樣的理念指導著我市“非遺”拓路求新,促使我市“非遺”走入保護與傳承良性發展的軌道。(記者 王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