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溝村地坑院初探
2016年,耿溝村被確定為河南省第四批傳統村落,被中國古村鎮大會組委會、人居雜誌社和世界遺產雜誌社聯合評定為全國“雙優古村”之一。
日前,記者到耿溝村采訪,對耿溝村進行過深入研究的耿海利等人向記者介紹了耿溝村的有關情況。
據了解,耿溝村地處孟州市、濟源市、洛陽市三界交會處,距孟州市區20公裏、洛陽市區30公裏、濟源市區20公裏。俯瞰村寨,沿溝逐水中分布著多處清代家宅,皆為當時富商、官吏或有功名文人所建,至今保存相對完好。據《孟州縣誌》及耿氏家譜記載,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耿姓移民的其中一脈,移住南太行北坡的深溝之腰,村內峻嶺環顧、溪流遍布、林木遮天蔽日,先民沿坡臨溝散居其間。
清中期後為耿溝村鼎盛期,出太學士一人、舉人兩人,經商人有辦漕運的、開綢緞莊的、開錢莊的、開雜貨鋪的;民國時有任縣長、專員的,有黃埔和其他軍校畢業的中、下級軍官,也有早期參加革命成為正部級領導幹部的,現仍健在。文士、商賈、行伍中的成功人士,很多在家修房建宅,至今遺存故居保護尚好。
耿溝村裏清代傳統老宅均依山就勢,取天人合一理念,沿溝背坡靠水而建,院與院有“品”字相列的,有“一”字相鄰的,也有對角相依的,遠近高低各不同。
村中有一座地坑式院落——耿家大院,其住宅風水內藏錦繡、別有洞天。
耿家大院為清同治五年(公元1855年)監生太學士後在國子監供職的耿儒林和其弟鹹豐時舉人耿文林所建。
初看大院便能給人一種感覺,既有平地四合院的特點,也有地坑院的內涵,特別是寨堡式的特征非常突出。大門口用當地石材砌成門洞,以豆青石為基礎,夯成夾板土牆身,薄石板砌成牆頂。門洞右側有看守耳石房,專做防衛用。進院靠二門磚雕影壁前,植有一株石榴樹,企盼“室留百子”、人丁興旺。
過四合院,主窯洞建築很有特色。青磚砌到門上窗戶頂,亮窗為雕磚鑲嵌,吉祥圖案清晰可辨。窯內地麵青方磚鋪砌,進深三分之二處立有木隔扇,分成外廳內室,兩側石砌直牆上為橫磚貼券頂。這種工藝專用於跨度大的弧券,世界文化遺產趙州橋即用此法,極具研究價值。正由於此,窯顯得高、敞、寬、綽,比其他磚券窯大而敞亮。據當地老人介紹,馬車可以在內調頭。窯前門臉青磚以上為夯打夾板土牆,現存穿杠孔分布規則。最上一層為土墼砌成,由梅花形條石,“丁”字式拉緊,以青石板疊澀退鋪為簷,做工考究,至今完好。
在一大一小的兩邊跨院中,有大小土窯十七孔。長工窯、侍女窯、磨窯、柴草窯、儲糧窯、牲口窯……分門別類,內外各異。跨院中有石柱涼棚,原為休閑用,現棚內外放置木腳車、太師椅、老條幾、古衣架、八仙桌等,加之院落中的石磨、石碾、石槽、石兌,一種滄海桑田思舊懷鄉的情結令人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