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焦作市藝術攝影學會名譽會長陳太剛
陳太剛是市藝術攝影學會名譽會長,有著豐富的基層經驗。在從事攝影工作的45年裏,他用手中的相機掠取了無數的精彩瞬間,用一顆發現美的心,把手中的相機“玩”出了精彩。他是伯樂,舉辦了幾十期攝影培訓班,培養了劉長春、於建華等一批在國內攝影界有一定影響的攝影家。他是策展人,策劃組織了無數次的攝影展,每年年初在市東方紅廣場舉辦的迎新春攝影展,都推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是創新者,把攝影與詩歌、音樂等進行有機地結合,拓展了攝影的發展空間和影響力……
陳太剛出身於焦作市一個普通家庭。1970年,15歲的他成為東方紅國營照相館的一名學徒。一年後,他穿上軍裝,走進軍營,憑借會攝影的特長在部隊做宣傳工作。十幾歲的年齡,青春洋溢、幹勁十足,下基層、拍照片、寫稿子,在這種高強度工作的曆練下,陳太剛迅速成長。很快,他在部隊舉辦了一次學雷鋒圖片展。這次圖片展的成功舉辦極大地增強了他學習攝影的信心。
從部隊退役後,陳太剛重新回到東方紅國營照相館工作,並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文化知識。1982年,陳太剛被調入市群眾藝術館(後更名為市文化館)從事攝影工作。
市文化館裏會聚了一批書法、舞蹈、音樂、戲曲、攝影等各領域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在濃厚的藝術氛圍熏陶下,加之與影友經常外出采風,陳太剛對攝影藝術的理解逐漸深刻。
為了更好推動焦作市的群眾攝影藝術創作工作,陳太剛發起成立了焦作市藝術攝影學會,任會長20多年。多年來,他帶領學會的攝影愛好者舉辦了焦作——大慶兩地攝影交流展、新世紀長卷攝影展、迎新春攝影展等各種展覽。一次,在河南理工大學辦完展覽後,在收拾作品的間隙,一位教師走到陳太剛麵前說:“你不認識我,但是我知道你。你每年都會在學校廣場舉辦攝影展,我每次都參加,你的展覽為我們全體師生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教師的話是對陳太剛工作的肯定。
上世紀90年代末,忽如一夜春風來,電子產品風靡市場。陳太剛手中的“老朋友”也由之前的膠卷相機換成了數碼相機。照相設備的進步,使得拍照變得越發簡單,攝影從一門小眾藝術逐漸發展成一種大眾愛好。
時代的變遷使陳太剛對攝影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攝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要是能與詩歌、舞蹈、書畫等其他元素結合,會產生什麼效果?於是,一場攝影與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展在河南理工大學成功舉辦。
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陳太剛逐漸接受了“拚裝起來的集合主義”理論,並嚐試用電腦技術將表達主題的各種元素進行拚裝,令攝影創作發生質變。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這種新的影像表達方式,2016年5月,陳太剛舉辦了“元·非相”個人作品展。一個相機、一個虛幻的人腦、一個蒙著紅蓋頭的新娘,幾個看似毫無聯係的元素同時出現在陳太剛的作品中,猶如一次現實與虛構的對話、一種現代與古典的碰撞。
“這幅作品表達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理解。攝影是一種文化,是多年文化積澱形成的審美表達,是心、腦、相機三者結合的產物,作品中虛構的人腦、新娘背後的相機這兩個元素代表了攝影作品構思和拍攝的過程,而蒙著蓋頭的新娘則是作品本身,美好而又充滿神秘感。”陳太剛說。
如今,陳太剛已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但依然堅持在攝影道路上探索。前不久,他又策劃參與了魏躍華的“光影·旅動”個人攝影展。他說:“在攝影天地中,我願意做一株小草,綠了春天、回歸大地,化作春泥、滋養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