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斷變遷 團圓情懷不變
元宵節是一抹濃濃的鄉愁
元宵節是一抹濃濃的鄉愁
更新時間:2017-2-10 10:13:48 來源:焦作日報
一粒粒甜膩的果餡兒在水、糯米麵與籮筐的共同創造下,變成北方人心中的元宵、南方人心中的湯圓,在元宵節又化作了中國人心中的團圓與思念,元宵節到來意味著春節的結束。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作上元節,此時一粒粒圓潤香甜的元宵正如新春第一次月圓的景色,寓意美好。
元宵節前夕,有著30多年元宵製作經驗、54歲的張家仁帶領全家人爭分奪秒地趕製元宵。
1984年,家住博愛縣金城鄉的張家仁和愛人程小青拉著平板車來到和平中街賣元宵,並掛起了“程記元宵”的招牌。可以說,那時的焦作於張家仁而言並不陌生,因為與其長年居住的農村並無二致。“30多年前,和平街從東到西全是土牆瓦房,街上長年看不到一輛小轎車。現在位於紀念塔東側的東方百貨當時也隻是一處兩層小樓,當時焦作最好的酒店——四海春與東方飯莊也集中在紀念塔周圍。與現在的酒店相比,它們就是一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飯店,可在那時誰要被請去那裏吃頓飯就算是過大年了!”張家仁感慨地說。
那時,張家仁和程小青拉著平板車在和平街的馬路市場上叫賣元宵,風雨無阻,每一粒元宵裏都是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上世紀90年代,焦作城市建設開始嬗變。很快,張家仁看到,和平街上的土牆瓦房變成了一幢幢挺拔而起的單元房,小轎車開始頻繁往來於大街小巷。
張家仁說:“發展得太快,就像做夢一樣。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修萬方橋時很多工人在我的攤兒上吃元宵,看著他們幹活兒太辛苦,我會在碗裏多盛上一兩個元宵,有時還會搭上些白麵饃。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和愛人決定不再跑馬路市場了,於是穿上潔淨的衛生服,掛上健康證,開始進店規範經營,並請老師給我們的小店書寫了‘程記元宵’的招牌。這一晃又是20多年,我們把元宵店做成了品牌老店,靠著小店收入,養活了一家老小。現在,孩子們在焦作已各自成家,生活美滿。”
據說,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我國就已將農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而中國人吃元宵的曆史則更為久遠。在眾多民間傳說中,眾多大人物都和它沾上了邊,而不論哪種版本,都飽含著中國人對團圓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