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曆史,音色樸拙,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市,有一位製塤名家,名叫王建。他用黃河岸邊的泥土作為原料製塤,命名為黃河泥塤。他的塤都是純手工捏製的,造型全憑感覺和經驗,一塤一型,絕無重複,音色優美,音準一流,屬專業演奏用塤。
個子不高、健壯樸實、衣著隨意、泥土味十足,外表上感覺不到一點藝術的痕跡,這是王建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讓人吃驚的是,他隨便拿起一個小道具,如口笛、水杯,都能吹出一首曲子。
王建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南省笛簫葫蘆絲協會副會長,民族管樂器樣樣能吹奏,最拿手的是塤。
王建出生於武陟縣小董鄉崗頭村,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喜歡吹笛子。憑借父親傳授的吹笛子技藝,1992年他考入沈陽空軍某部歌舞團,並在那裏結識了我國著名的笛子大師魏顯忠。得到名師的指點,王建的吹奏技巧迅速提升,眼界漸漸開闊。
“我第一次聽到塤的聲音,是在一部電視劇裏。那聲音曠遠哀婉、綿綿不絕,讓人刻骨銘心。”王建回憶說。
一次,王建到部隊附近的一家樂器店裏閑逛,一眼就見到了貨架上擺著的塤。那是一個六孔塤,梨形的,標價數百元,讓當時一個月隻有20多元津貼的他望而卻步。
買不起塤,王建就想方設法自己做塤。他曾想將酒瓶或輸液瓶改製成塤,還打過部隊水壺的主意,但都失敗了。他想起小時候在黃河岸邊和小夥伴們一起做泥哨、泥響蛋的時光,就開始偷偷地和泥、捏製。1993年,他終於做出了第一個塤,盡管隻能吹出嗚嗚的聲音,但他仍然很興奮。
2004年,王建創立音樂工作室,全身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那時候,知道塤的人不多,願意學吹的人就更少了。王建的音樂工作室以教竹笛、葫蘆絲和一些流行的樂器為主。他一邊教學,一邊勤學苦練,對竹笛、口笛、簫、塤、篪、葫蘆絲、巴烏等吹奏樂器樣樣涉獵、樣樣精通。
2009年,王建創辦了武陟縣葫蘆絲竹笛學校,專心從事音樂教學。為了擴大影響,他先後在武陟縣消防隊、育傑小學等單位義務傳授竹笛、葫蘆絲、塤等樂器的吹奏技藝。
為了生存,王建不得不投入一部分精力抓學員培訓,但他的主要心思還是放在塤上。多年的努力和執著終於有了回報,隨著塤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王建在圈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2013年8月,德國著名木笛演奏家維利格一行6人慕名而來,對王建製作的黃河泥塤讚不絕口。後來,他們招了一批德國人專程來中國找王建拜師學藝,還邀請王建到德國教學。
2014年9月,歌手白瑪多吉在《星光大道》上吹奏牛頭塤而一炮走紅,很少有人知道,那個塤就出自王建之手。王建將牛角進行誇張處理,並縮小了牛頭。鮮明的對比讓白瑪多吉在舞台上獨領風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10月,王建製作的黃河泥塤在加拿大舉辦的中加文化節上榮獲銀獎。
2016年4月,王建的黃河泥塤技藝被列入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建成為傳承人。
王建在積極研製黃河泥塤的同時,還大力宣傳、推廣、普及黃河泥塤,設立黃河泥塤文化進校園活動試點,讓小學生從小認識、喜愛黃河泥塤,動手學做、學吹黃河泥塤,接受黃河文化熏陶。武陟縣教育部門為他提供場地,幫他成立了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河泥塤坊。他還與該縣佛教協會結合,成立了“梵貝塤樂團”,在寺院裏傳播塤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