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殿軍
![]() |
圖為張殿軍在演奏薩克斯。 |
中國單簧管學會會員、省薩克斯學會理事、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12月4日,在張殿軍的音樂教室裏,接過他遞來的名片,記者不免有一絲詫異。不僅單簧管、薩克斯都會,還是音樂家、曲藝家,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慢慢地,張殿軍打開了話匣子。從他的話語裏,聽不出一絲倦怠和無奈,有的隻是對單簧管、薩克斯的熱愛,還有那分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熱情。
1966年,張殿軍出生於河南省濮陽縣馮寨村一個普通家庭。童年時,受父親影響,他對戲曲有著不同常人的興趣。於是,每天抱著收音機聽戲曲,跟著模仿,成了張殿軍最大的愛好。富有天賦,悟性又好,很快,豫劇、曲劇、大平調,他都能哼唱。
13歲時,張殿軍考入濮陽縣四平調劇團,開始了正規的戲曲學習之路。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張殿軍發現自己對演奏樂器越來越癡迷。那婉轉悠長的二胡聲、熱烈嘹亮的嗩呐聲、清脆悅耳的琵琶聲……讓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殿軍從朋友處聽說有人要轉賣一支二手單簧管。“雖然對這種樂器很陌生,但在我的腦海裏一直回響著一個聲音‘買下它’。”張殿軍說。經過多方打聽,他找到了賣家,花了80元買下了這支單簧管。“80元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我求了父親好久,他才答應給我買下。”回憶起那時的場景,笑容溢滿張殿軍的臉上。
單簧管有了,可該怎麼吹呢?沒人教,那就自己摸索。在父親的幫助下,張殿軍找來了一本老教材,開始自學單簧管的基本口型和指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兩年時間,很多歌曲他都能用單簧管演奏出來。
會唱戲,還會吹單簧管,1985年10月,19歲的張殿軍被特召入伍,成為一名文藝兵。進入部隊文工團後,在琳琅滿目的樂器中,他第一眼就看到了單簧管。“那時候,一有時間我就研究單簧管,但畢竟基礎有限,隻是會吹,離吹得精還有差距。”張殿軍坦言,“後來,我就跟著老兵們學,他們有經驗、有技巧,對我的幫助極大。”
天賦,再加上多年的苦練,1990年,張殿軍得到了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學習單簧管的機會。在那裏,除了學習口型、氣息、指法、演奏技巧之外,他還學會了感受,感受老師們對音樂的處理、對音樂的表現和對音樂的理念。“這些足以讓我受益一生。”他說。
學成歸來後,善於摸索的張殿軍又發現了一個新事物,那就是薩克斯,並幸運地獲得了學習的機會。憑借之前紮實的單簧管演奏基礎,他很快就掌握了薩克斯的口型、氣息和指法。“薩克斯和單簧管口型類似,但是指法上不同,一鬆一緊。”張殿軍說,口型決定音質,如果沒有好的口型,就算吹得再久也不會有好的音質。一邊說,他一邊拿起身邊的單簧管,演示不同口型吹出來的不同音質。
因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不僅會唱戲,懂樂器,還會演小品。“著名演員孫濤是我的班長,我又是小品演員邵峰的班長,我還能不會演小品?”張殿軍打趣道。
16年的部隊生涯,張殿軍主演的小品登上過河南電視台、山東電視台、開封電視台、信陽電視台、駐馬店電視台、焦作電視台……無論是飾演想家的新兵,還是飾演為即將複員的老兵做最後一餐的炊事班長,他都演得惟妙惟肖、深入人心。“其實,我的普通話不好,隻能演講方言的角色,不然我演得就更多更好了!”張殿軍說。
2001年從部隊轉業後,張殿軍到市人民醫院工會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雖然變了,但他對音樂的初心不變。每天隻要有閑暇時間,他都會吹單簧管。“後來,我發現焦作的單簧管、薩克斯演奏者很少。我想,既然學成了,就要為焦作的藝術事業出一分力。”張殿軍說。
3年後,張殿軍的音樂教室成立。12年來,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藝術學府都有他學生的身影。學生們在為自己人生奮鬥的同時,也承載著張殿軍對藝術的夢想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