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鼓,作為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早在陶器時代就已存在,據說是用陶土做成的。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鼓也演變出了多種多樣的造型,鼓的用途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如今,在七賢民俗村遊客服務大廳裏,擺放了許多花紋獨特、造型精美的大鼓,這些鼓除了可以敲打,也可以當椅子用。讓我們一起走進七賢民俗村,感受鼓文化的魅力吧。
■鼓製桌椅,獨特新穎
7月17日,天氣炎熱,很多遊客在遊覽過七賢民俗村後,都會來到遊客服務大廳休息。在敞亮寬闊的大廳內,不僅有老木門鋪墊而成的木製地板,而且天花板上還有一把把顏色鮮豔的雨傘點綴其中,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要屬擺放在地板上的一麵麵樣式精美的鼓了。
來自新鄉的劉先生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七賢民俗村遊玩,一踏進遊客服務大廳的大門,孩子立刻被眼前的鼓吸引住了,他快速跑過去敲了起來。
“小時候孩子就特別喜歡撥浪鼓,現在見到這樣的大鼓,他可高興壞了。”劉先生說。
大廳內共擺放了15麵大鼓、60麵小鼓,全部都是棕黃色的牛皮鼓麵,繪製著高貴祥瑞圖案的鼓身。很多遊客都會忍不住摸摸、敲打敲打。來自焦作一家演繹公司的劉女士會敲鼓,整齊均勻的鼓點節奏引得不少遊客紛紛鼓掌稱讚。
說起大鼓,大家都知道,它是民間傳統文娛節目的重頭戲。時下,年輕人結婚、商店開業、廟會助興都少不了大鼓。擂打鼓場麵宏大,人數眾多,鼓聲牽動著人們的心。“以前去陝北旅遊的時候看到農民係在腰上的‘安塞腰鼓’敲起來特別有精神氣,現在在七賢民俗村看到大鼓,總想上去敲敲,感受一下敲鼓的氛圍。”遊客王先生說。
七賢民俗村工作人員介紹,鼓是用皮包廓蒙覆的樂器。鼓是春分時節的音樂,萬物包廓著皮殼而出,所以叫鼓。字形采用“壴”當偏旁,字形右邊的“支”,像手持椎棒擊鼓的樣子。《周禮》說鼓分六種:雷鼓有八麵,靈鼓有六麵,路鼓有四麵,鼖鼓、臯鼓、晉鼓都隻有兩麵。
因形似石鼓,在中國曆史上還產生了一種有影響力的文字--石鼓文。在古文字當中,石鼓文也有一定的地位。石鼓文出浴承前啟後的時期,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石鼓文是集大篆職稱,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演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石鼓文被曆代書法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法家第一法則”之稱讚。
■鼓之演藝,曆史悠久
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處處都聽得見鼓的聲音,處處可品讀鼓的文化。
鼓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藝術形式、風格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北方鼓舞,多是集體表演,風格粗獷,氣勢宏偉,隊形的變化也多,如河南開封“盤鼓”、陝北洛川“蹩鼓”及甘肅“蘭州太平鼓”等。
在長江流域一帶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樣,靈活纖巧,並多演唱一定的情節,如安徽“鳳陽花鼓”、江蘇無錫“漁籃花鼓”、湖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區也廣為流傳,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講究技藝求精。如山西“晉南花鼓”、陝西“宜川花鼓”。
中國的大鼓與評書曲藝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流行於廊坊、承德、保定、唐山部分地區的京東大鼓;流行於中國東北地區(黑、吉、遼)的東北大鼓;此外,還有山東大鼓、河南墜子、溫州鼓詞等多種形式。
江湖上的人管唱大鼓的行兒調侃叫“柳海轟”,據他們說大鼓的起源是很早的,大約有幾千年了。在堯舜的時代,朝堂裏設立諫鼓,雖是以下諫上,亦是一種教化的意義。我向鼓界的人探討,他們為什麼都供周莊王呢?是不是周王列書了?他們說:周莊王曾在古時擊鼓化民,他們唱大鼓亦是正風化俗、勸化人民的。本著周莊王擊鼓化民的意思,就以周莊王當祖師了。北平的各雜耍場子、各坤書館,後台都有一張神桌,桌上設著個牌位,上邊寫的是“周莊王之神位”。他們的大鼓,若按規矩應當是有100個銅釘的,其中的意義是仿著文王百子圖的。
大鼓的文學腳本稱為鼓詞,基本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體。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短篇隻唱不說,中、長篇則有唱有說。人們往往稱唱短篇為唱大鼓,唱中、長篇為唱大鼓書。大鼓的唱腔音樂結構為板腔體,唱腔曲調多源於流行地的漢族民間音樂及地方小調,並用當地方言語音演唱。音樂唱腔是區別於不同大鼓曲種的主要標誌。
大鼓的演藝,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因此易學也易記。作為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項目,2006年,京東大鼓、東北大鼓等都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保護,為中華瑰寶。
■鼓之文化,豐富多樣
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鼓,因鼓而延伸出的文化也有很多。可以說,鼓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韓國的長鼓(朝鮮族長鼓)、日本的太鼓、印度鼓、非洲鼓、爵士鼓……每一種鼓,都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內涵。
這裏以美國的爵士鼓為例。爵士鼓從外觀上看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中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形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地高呼“爵士,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為爵士樂了。爵士鼓從黑人音樂裏發展出來,為現代樂隊奠定了基礎。
在樂隊中,鼓手掌握著樂曲的速度和節奏等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爵士樂中,鼓手特別需要與其他樂手保持良好的合作狀態,比如“切奏”時鼓手的幹淨利落就在其中起著很大的決定作用。另外在爵士樂中,鼓音色的控製、力度的控製以及速度的控製都是體現鼓手技巧的重要因素。
異彩紛呈的鼓文化,如此精彩絕倫的表演,海外華人卻唯獨對威風鑼鼓念念不忘。合三人之力舉抬不動的鼓架,整張牛皮蒙製的鼓麵,包含中國元素的服飾。在那裏富有韻律、有節奏地“咚……咚……”敲著,威風凜凜,再配上旁邊上下翻飛的舞龍舞獅表演,無論在哪裏都會引得人群陣陣叫好。
海外多少華人的那一縷思鄉情結,都寄托在這陣陣的“咚……咚……”的聲音中。每年的春節時分,獨在異鄉的華人華僑,便以這種方式來懷念家鄉那片熟悉的土地,思念家鄉那熟悉的味道。
不少海外友人把威風鑼鼓看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華人在與他們文化交流中也會邀請他們多參加這些中國風濃厚的活動。聽著威風鑼鼓,感受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王夢夢攝)
(本報記者 寧江東 見習記者 梁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