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天下有情人對愛情的美好期許。12月7日,七賢民俗村裏,十對已牽手走過數十載風雨的金婚、銀婚夫妻,以獨特的漢式婚禮儀式見證彼此白頭到老的愛情承諾。漢式婚禮,是漢民族傳統的婚典形式,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
漢式集體婚禮驚豔亮相
當日上午,七賢民俗村生態餐廳內一派喜慶,“咱給爸媽補婚禮”首屆中原金婚銀婚漢式集體婚禮在這裏隆重舉行。
10時30分,伴著悠揚的古樂,十對身著傳統漢式婚服的“新人”緩緩步入現場。“新郎”頭戴方冠,“新娘”披紅衣、佩鳳冠,舉手投足間,漢風古韻撲麵而來。現場喜而不鬧,親屬和遊客的眼神都隨著“新人”的身影移動。
不過,這次婚禮的主角有些特殊,他們並非真正的新郎、新娘,而是一對對已經同甘共苦了數十載的老夫老妻。其中,有5對已是金婚,結婚婚齡超過了50年;還有5對的婚齡在25年以上,屬於銀婚。
著我漢家衣裳,重現炎黃華美之衣冠。不光如此,“新人們”更行周禮,真正體驗了一回傳統漢式婚禮。婚禮現場,他們在讚禮官的帶領下,逐一完成了沃盥、合巹、解纓、執手四個禮節。
整個漢式婚禮持續了15分鍾,在場的人們雖有些看不太懂,但每個環節都感歎不已,尤其是在分享了十對老夫妻執手偕老、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後,喝彩的掌聲四起,感動的淚水閃爍。
莊重講究的漢式婚禮
據此次漢式婚禮的讚禮官、中華國禮社社長劉楊介紹,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式周製婚禮典雅、莊重,是能夠真正體現華夏傳統文化的民族婚禮。周製婚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沒有豪華的宴席,注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
“漢式婚禮禮節很複雜,共有沃盥、同牢、合巹、交拜、解纓、執手、謝賓等64項。因為這次是為已婚的老年夫妻補辦婚禮,所以隻選擇了古禮中沃盥、合巹、解纓、執手四禮。”劉楊說。這四個禮節既是漢式婚禮中最具代表性的禮節、最為大眾所接受,也非常適合這些已牽手走過數十年的老夫妻。
據劉楊介紹,沃盥禮是指新人入席前的淨手潔麵,象征整個儀式的純潔莊重。合巹禮,是將一葫蘆剖成兩個瓢,新人各執一半用酒漱口,葫蘆苦、酒甘甜,有同甘共苦之深意,此俗後演變成吃“交杯酒”。解纓禮是指新郎解下新娘束發的絲繩,結發妻子的說法就來自這個古老的禮節。執手禮,即兩人雙手相對,十指相扣。
劉楊同時也表示,漢式婚禮神聖莊重,過於嚴肅,現代人未必能完全接受這些傳統禮儀。考慮到這些,主辦方這次在取漢式婚禮精華的同時,也添加了一些現代元素,比如子女叩頭獻茶、老人擁抱接吻等,整個婚禮被不斷推向高潮。
白首夫妻詮釋婚姻真諦
同甘共苦數十載,再披嫁衣做“新人”,十對老夫妻心中更是感慨無限。
58歲的杜本義是河南省非物質遺產、新鄉長垣杜記油饌製作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和老伴崔美英已相濡以沫34年。他們用“無價”來形容自己這次經曆。
“漢式婚禮包含了許多知識,比如,男的要左手握右手在胸前,與肘相平;女的右手叉左手,虎口相交;兩口子的手什麼時候合、什麼時候放,那都是有講究的,這些專門有人教我們。”12月8日,再次回憶當時的婚禮情景,崔美英一邊說一邊用手比畫,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記者了解到,這次漢式婚禮的每個流程和細節都是經過民俗專家嚴謹論證的,“新人”婚服、典禮音樂以及銅盆、葫蘆杯等道具都完全按照漢民族傳統,取“周禮漢婚”的精華濃縮而成。與此同時,由於漢式婚禮對禮儀要求較高,主辦方還專門組織“新人”進行了古代禮儀知識的學習。
“漢式婚禮很有意思,讓人受益匪淺,這個活動叫我一輩子難忘。”眼中淚花閃動的崔美英對記者說。
來自我市武陟縣龍源鎮的高慶祝、王鳳娥夫婦也是其中一對“新人”。隆重莊嚴的漢式婚禮,讓花甲之年的他們不禁回想起自己當年的結婚場麵。
“我們1976年結婚,婚禮簡單得很,沒戒指、沒鮮花。他推著一輛自行車就把我推回了他家,送親的人全在後麵的大馬車上坐。那個時候,親戚朋友隨禮,床單、臉盆已經算是高檔的,大多是鋼筆、紙畫,有的甚至還送籮筐、鐵鍬。”61歲的王鳳娥說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盡管那個年代生活不容易,王鳳娥和老伴依然風雨同舟,養育了一雙兒女,生活甜美幸福。婚禮儀式上,當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時,彼此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王鳳娥悄悄告訴記者,老伴拿著一束紅玫瑰和康乃馨獻給她時,她強忍著沒敢掉眼淚。“他有高血壓,我怕他看見,心情會更激動。”王鳳娥說。
傳統文化盛宴將不斷呈現
相濡以沫大半生的老人,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感動著周圍其他人。
來自鄭州的李先生道出了不少兒女的心聲。他說,為了子女,老人含辛茹苦、無怨無悔,但很多老夫妻結婚幾十年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婚禮。在父母有生之年,為他們補辦這樣一個獨特的婚禮,就是希望能彌補他們人生的缺憾,以表兒女孝心。
到七賢民俗村遊玩的王先生在觀看了整個漢式婚禮後表示,相比較現代婚禮,漢式集體婚禮更節儉、環保,年輕人在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從中深刻感受到了婚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