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核心提示
青磚藍瓦、古木門窗建成的臨街商鋪,涓涓細流穿行在古石板街中央。房前屋後,遷移來的老柿樹上掛著紅彤彤的柿子……雲台山腳下,建設中的七賢民俗村內,5條可容納300多家店鋪的仿古小吃街,近日正式完工。建設規模如此宏大的仿古街,在我市尚屬首次,其滄桑與古韻如何得以完美展現?日前,記者探秘七賢民俗村仿古小吃街,施工人員給出一個數據:僅使用從民間收集來的古青磚就有2000多萬塊。
9月20日下午,七賢民俗村仿古小吃街上,來自開封市的柳師傅舉起黃燜魚仿古招牌,掛到店門上。店內,他的愛人陳大偉把從老家運來的30套八仙桌、八仙椅擺放得整整齊齊。“為保證新鮮,隻有食材沒有準備好。其他一切準備就緒,隻等開業。”柳師傅一邊擦著招牌一邊笑著說。
仿古小吃街是七賢民俗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0月1日將試營業。在此,記者將目光聚焦七賢民俗村仿古小吃街,體驗濃濃的老街風情……
兩千多萬塊老磚留住古韻
9月20日,記者漫步在七賢民俗村剛落成的仿古小吃街上。腳下,是由老青磚和石板鋪成的道路。街道兩側,一座座由青磚藍瓦、古木門窗建成的臨街商鋪古色古香。走近細看,無論是一個看似普通的舊木隔窗,還是角落裏懸掛的一件老木雕,雕刻工藝都十分精美,透露著曆史的滄桑。
其實,以青磚藍瓦為主色調的傳統民居,已有二三千年曆史,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隨著機製磚瓦的誕生,逐漸退出傳統民居建築的曆史舞台,被人們慢慢遺忘。
如今,為了體現老街古韻,七賢民俗村大量收購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舊磚、舊瓦、舊椽子、舊檁條,修建民居風格的老街,讓遊客品嚐小吃時能感受到中原民俗的建築風格。“老磚、老瓦的價格一路上漲。以老青磚為例,我們一共收購了2000多萬塊。從最開始的1元多一塊,上漲到現在的2元多一塊。”七賢民俗村運營總監高濤說。
記者抬頭望去,老街兩側商鋪懸掛的招牌全為仿古牌匾。有的屋簷上,還懸掛著紅黃相間的豆腐坊、灌湯包、糕點店等仿古彩旗,隨風飄揚。“其中,有不少店鋪從古玩市場淘來上百年的老牌匾。”高濤說。
兩條小吃街上,施工人員開挖的一條一米多深、一米多寬的河道,貫穿兩條老街,一直通到小吃街前的廣場上,與這裏的假山和小湖連接。“河道總長500餘米。十一前,河道通水後,在其中養魚,種睡蓮、荷花等水生植物。將來,涓涓細流穿行小吃街,形成門前碧水環繞、屋後綠樹成蔭的老家印象。”高濤說。
“這條街取名好柿街、那條街取名古棗巷。”高濤走到小吃街前的廣場上,指著其中兩條老街說。原來,老街的房前屋後,整體遷移來30多棵老柿樹、40多棵老棗樹、2000多株竹子,還有老柳樹、老榆樹、老國槐、老皂角樹等多種鄉土樹種。小時候,我們常以村頭的老樹為地標,如今,5條古街中已命名的兩條街,也已街頭的古樹為地標。
老街彙聚全省傳統名吃
“這家店賣祁家黑笆簍花生!”高濤指著老街上的一個小店鋪說。此時,這家店鋪的木大門緊閉,高濤抬手敲了敲門,店內無人回應。
“這個商戶很有個性!他一天隻生產60斤炒花生。他家的花生有三不賣:看稱不賣,問價不賣,說話不好聽不賣。他家的炒花生從宋朝傳到現在,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是餐飲界的傳奇。”漫步小吃街,高濤回憶起與這位祁姓店主的交往經曆。
2009年,高濤在一次商品展銷會上,逐個攤位品嚐炒花生,感覺每家炒得都挺好吃。“但是,當我品嚐了其中一個攤位的花生後,我覺得,其他花生都不叫花生。”高濤說,這個攤位的攤主就是祁師傅。
然而,近年來隨著年齡增長,已不為金錢發愁的祁師傅決定“退休”,歇息歇息勞累了幾十年的胳膊。當祁師傅聽到高濤邀請他來焦作做生意時,拒絕得很幹脆。高濤不死心,多次登門拜訪,並邀請祁師傅來七賢民俗村參觀,不論做不做生意,都報銷來往路費。
“祁師傅參觀了七賢民俗村後,對民俗風情讚口不絕,說這正是他記憶中的老家印象。他願意來這裏繼續炒花生,把他家的炒花生給全世界的遊客品嚐。”高濤笑著說。
據介紹,為重現老街風情,除了硬件建設,引來各地像祁師傅這樣的特色小吃傳承人,也是七賢民俗村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該民俗村不但不收商鋪租金,還給傳承人提供住宿、就餐等,合作條件十分優厚。
“來這裏跟到家了一樣,他們都替我們考慮好了。”開封黃燜魚傳承人柳師傅對記者說。“我倆是兩口子。以前,我倆在開封鼓樓廣場賣黃燜魚。這是第一次來焦作。我們來這裏考察後,感覺很舒心。今後,我留在老家繼續賣黃燜魚,他來焦作賣黃燜魚。我可以經常來看他。”柳師傅的愛人陳大偉笑著說。
記者走進這家黃燜魚店,老八仙桌上擺著青花瓷茶壺,古色古香。“我們店隻賣祖傳的黃燜魚,已有百年曆史。我家的黃燜魚,全部用5厘米長的小魚,掐頭去尾,進行醃製、炸、燜。色澤金黃,口感滑潤。”柳師傅說。據介紹,黃燜魚的一個重要特色是連魚刺都是酥的,也可吃掉。“隻要有牙,兩三歲小孩兒也可以把魚囫圇吃掉,不會被魚刺卡住。”柳師傅說。
“這是祖傳技藝,公布了配方,其他人也做不出來。火候、溫度、食材的先後順序、烹飪時間以及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否則就做不成功。”柳師傅說。
“以前,我們也去外地趕過場,參加過美食節,但一般都10來天。這次,我們與七賢民俗村一下簽了三年合 同,以前從沒有過。因為我們看好這裏。”陳大偉說。
說話間,與柳師傅一同從開封來的郭玉山女士,邀請記者去她的店裏看看。今年不到40歲的郭玉山,已做桶子雞20多年。“我家的桶子雞也有100多年曆史。現在是家族生意,我姐在開封做生意,我來這裏二次創業。”郭玉山說。
郭玉山介紹,她家桶子雞的一大特色是,選用的原料不是市場上一般的三黃雞,全都是生長兩年以上、下過蛋的老母雞。“桶子雞外形圓似桶,找不到開膛破肚的刀口。有色澤鮮黃、鹹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郭玉山說。
高濤介紹,目前,全省18個地市的117家特色小吃鋪陸續入駐小吃街。117家小吃鋪,提供三四百種地方特色小吃。其中,還有40多種台灣小吃。
“我省開封小吃比較多,被我們民俗村引進來的開封特色小吃還有麻辣羊蹄、祁縣羊頭、杏仁茶、酸湯丸子等10多種。其中,開封市的薄荷糖味道正,鼻子不通氣,吃一塊立馬就通氣了。”高濤笑著說。據悉,開封市隻有這一家賣薄荷糖的老店,並且是老作坊、老工藝,正在申請“非遺”。遊客來七賢民俗村小吃街,一定能找到兒時吃過的薄荷糖的味道。據介紹,小吃街彙集的特色小吃中有很多是國家級“非遺”。目前,七賢民俗村已邀請14位“非遺”傳承人,國慶節期間來民俗村現場製作小吃。
自己動手體驗更多樂趣
漫步老街,高濤指著一個麵積較大的商鋪說,這是一個烘培房。顧客可以自己動手製作糕點,有人協助烤製。小吃街上,還有現磨咖啡館。從選咖啡豆,到炒豆、磨豆,到最後的衝泡,全由遊客自己來完成。在哈根達斯冰淇淋館,顧客也可以參與製作。
“我們篩選特色小吃的時候,以現場製作為主。半數以上的小吃店,顧客都能參與進來。”高濤說。據介紹,七賢民俗村小吃街,堅持差異化發展,所有小吃一定是市場上難得一見的。“我們組建9個招商團隊,各自負責一個區域拉網式篩選,把各地最有名的、最具當地特色的小吃引進入民俗村。我們的定位是‘做民俗小吃,不做美食廣場’。市場常見的小吃,在這裏見不到。”高濤說。
記者 李曉軍 寧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