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西晉熨鬥支架:原來古人是這樣熨燙衣服的
更新時間:2023-12-5 16:00:08    來源:焦作晚報

  西晉熨鬥支架。(焦作市博物館提供)

  1972年,河北考古人員發掘了一件模樣奇怪的青銅器。該文物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狀似如今家家必備的“馬桶抽”,通高51.7厘米、底徑27厘米;另一部分狀似“大勺子”。由於條件受限,當時考古人員無法立即對其作出準確判斷。後來,他們才知道這是古人用來熨燙衣服的熨鬥。“馬桶抽”是熨鬥支架,“大勺子”是橫插在“馬桶抽”上的熨鬥。使用時,古人先將炭火置於“大勺子”,待其達到一定溫度,再將其從“馬桶抽”上取下熨燙衣服。

  後來,河北這件熨鬥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合的是,焦作市博物館也珍藏了一件西晉熨鬥支架,其造型更加精致,裝飾更加美觀,極具生活情趣。

  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件西晉熨鬥支架青銅質地,殘高38.7厘米、底徑4.8厘米,於1989年出土於解放區王褚街道嘉禾屯林場,修複前殘斷為兩截、底座缺失,通體表麵礦化。拂去泥土和鏽跡後,熨鬥支架頂部現出形似小熊造型。小動物前肢伸出向前,蹲坐於支架頂端,兩眼炯炯有神,模樣憨態可掬。

  一件精美的熨鬥支架,折射古人對生活的精致追求。

  我國古代使用熨鬥的曆史十分悠久,商時已經出現,影視劇《封神榜》中的炮烙之刑,或由熨鬥演化而來。據考證,中國古代的熨鬥比外國發明的熨鬥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並使用熨鬥的國家。西漢時期,熨鬥已被普遍使用,直至明清。在此2000年間,熨鬥和熨鬥支架不斷被改進,越來越實用且精美。或是為了忘卻炮烙酷刑,古人依北鬥之意將這件家常用具取名“熨鬥”,有人也稱其為“金鬥”“鈷鉧”。

  《淮南王》一書記載:“炮烙始於鬥。”該書又注:“鬥,熨鬥也。紂王見熨鬥爛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部·熨鬥》也引證晉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紂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鬥,以火熨之,使之舉手輒爛,與妲己為戲笑。”

  然而,中國人熱愛生活、摒棄暴力,久而久之,殘忍的炮烙之刑消失,人們隻留下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日常用具——熨鬥,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人的智慧。有人認為,湖南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的苧麻織品的確用熨鬥熨燙過,千年來,這件衣服依舊平整、華美,今人仍可從中窺探辛追夫人當年的容光。

  晉代《杜預集》上寫道:“藥杵臼、澡盤、熨鬥……皆民間之急用也。”晉人關於熨鬥的記載還有《晉書·韓康伯傳》,其載:“母方為大絝,令康伯捉熨鬥。康伯曰‘熨在鬥中,兩柄尚熱’。”

  唐柳宗元《永州八記》裏有兩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其涉及的地名裏麵還可以看到熨鬥陂、熨鬥鎮、熨鬥台、西熨鬥街,都因熨鬥而起。《隋書》記有李穆讓自己的兒子李渾入京,拿了熨鬥作為信物給隋文帝,並說:“願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會叛變。聽罷,隋文帝大悅。


(記者 王瑋萱)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西晉熨鬥支架:原來古人是這樣熨燙衣服的
    2023-12-5 16:00:08    來源:焦作晚報

      西晉熨鬥支架。(焦作市博物館提供)

      1972年,河北考古人員發掘了一件模樣奇怪的青銅器。該文物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狀似如今家家必備的“馬桶抽”,通高51.7厘米、底徑27厘米;另一部分狀似“大勺子”。由於條件受限,當時考古人員無法立即對其作出準確判斷。後來,他們才知道這是古人用來熨燙衣服的熨鬥。“馬桶抽”是熨鬥支架,“大勺子”是橫插在“馬桶抽”上的熨鬥。使用時,古人先將炭火置於“大勺子”,待其達到一定溫度,再將其從“馬桶抽”上取下熨燙衣服。

      後來,河北這件熨鬥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合的是,焦作市博物館也珍藏了一件西晉熨鬥支架,其造型更加精致,裝飾更加美觀,極具生活情趣。

      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件西晉熨鬥支架青銅質地,殘高38.7厘米、底徑4.8厘米,於1989年出土於解放區王褚街道嘉禾屯林場,修複前殘斷為兩截、底座缺失,通體表麵礦化。拂去泥土和鏽跡後,熨鬥支架頂部現出形似小熊造型。小動物前肢伸出向前,蹲坐於支架頂端,兩眼炯炯有神,模樣憨態可掬。

      一件精美的熨鬥支架,折射古人對生活的精致追求。

      我國古代使用熨鬥的曆史十分悠久,商時已經出現,影視劇《封神榜》中的炮烙之刑,或由熨鬥演化而來。據考證,中國古代的熨鬥比外國發明的熨鬥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並使用熨鬥的國家。西漢時期,熨鬥已被普遍使用,直至明清。在此2000年間,熨鬥和熨鬥支架不斷被改進,越來越實用且精美。或是為了忘卻炮烙酷刑,古人依北鬥之意將這件家常用具取名“熨鬥”,有人也稱其為“金鬥”“鈷鉧”。

      《淮南王》一書記載:“炮烙始於鬥。”該書又注:“鬥,熨鬥也。紂王見熨鬥爛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部·熨鬥》也引證晉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紂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鬥,以火熨之,使之舉手輒爛,與妲己為戲笑。”

      然而,中國人熱愛生活、摒棄暴力,久而久之,殘忍的炮烙之刑消失,人們隻留下了創造美好生活的日常用具——熨鬥,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人的智慧。有人認為,湖南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的苧麻織品的確用熨鬥熨燙過,千年來,這件衣服依舊平整、華美,今人仍可從中窺探辛追夫人當年的容光。

      晉代《杜預集》上寫道:“藥杵臼、澡盤、熨鬥……皆民間之急用也。”晉人關於熨鬥的記載還有《晉書·韓康伯傳》,其載:“母方為大絝,令康伯捉熨鬥。康伯曰‘熨在鬥中,兩柄尚熱’。”

      唐柳宗元《永州八記》裏有兩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其涉及的地名裏麵還可以看到熨鬥陂、熨鬥鎮、熨鬥台、西熨鬥街,都因熨鬥而起。《隋書》記有李穆讓自己的兒子李渾入京,拿了熨鬥作為信物給隋文帝,並說:“願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會叛變。聽罷,隋文帝大悅。


    (記者 王瑋萱)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