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白莊之白家園情懷
更新時間:2023-6-9 9:51:06    來源:焦作晚報

  凝望一座古老的村莊,就像凝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那深邃的街道、古樸的飛簷、長滿苔蘚的青瓦和拱形的磚砌券門,都仿佛是老人臉上的褶皺,似乎每一處紋理,都藏著一個深埋在記憶裏的故事,溫暖著每一雙注目的眼睛。

  春風醉人的下午,我漫步在這有著千年歲齡的馬村區馬村街道白莊老村,目光被牆根下幾處不知名的花草撫摸著。那搖曳的花草像是風的精靈,正在向我招手,像是要引導我觸及這座村莊的靈魂。

  隨行的盧師賢對我說:“來參觀我們白莊村的,大都是去看我們的白莊新村——翠苑北區和翠苑南區,或是到湖光小區看看,很少有人來老村看的。”

  確實,我剛從白莊新村來,也著實為它的發展震撼不已。白莊新村已經不能用“村”來形容,就像所命名的“苑”字一樣,已然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社區了。北區29棟和南區43棟六層住宅樓,安置著近900戶村民,加上湖光小區250棟二層小院,全村5000餘口村民早已“上樓”,過著城市居民的生活。

  新村裏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地下車庫、文化活動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超市、菜市場、洗浴中心等,方便村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小花園流水芳花、廣場上鶯歌燕舞,處處洋溢著都市化的現代氣息。

  我沒有正麵回答盧師賢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著一個問題,在尋求一個答案。

  我在尋找什麼呢?

  正想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躍入眼眸。紅色的廊柱與鏤花的朱窗之上,簷脊高挑、碧瓦飛甍,牌匾上寫著“盧氏宗祠”四個金字。

  白莊盧氏理事會會長盧師壽把我迎了進去。友好的寒暄裏,我的手心感覺到了這位清矍老者那粗糙力度裏的溫暖。

  參觀是從文化室開始的,裏麵懸掛著盧氏曆代名人的簡介,從盧氏始祖炎帝、薑太公、高傒開始,有漢朝的盧植,唐朝的盧照鄰、六祖盧惠能和詩人盧綸,還有現代滇軍的高級將領盧漢等。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起一位偉人的話:我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根,都不能忘記祖宗。一個中國人,不論他在什麼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祀祖先,托庇於列祖列宗之下,是他最大的意願。這種生生不息的意識,使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認同感。

  見我在盧氏現代名人的展板前徘徊,盧師壽指著其中的一位介紹:“這位是盧路,族名照安,是我們白莊盧氏的始祖景岩公的十八世孫。他是當年俺村青年才俊中的知識分子,入伍後編入八路軍,參加過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役。1951年,他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即使位高權重,但他始終牢記盧氏家規,一輩子幹幹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留一世清廉美名。革命戰爭年代裏,俺村參加革命的20多人中,先後有8名盧氏子孫壯烈犧牲,他們的英名都被載入了宗譜,供後世兒孫瞻仰懷念。”

  盧師壽繼續說:“為昭示先人功德,啟迪後人追慕之意,那些對宗族和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先輩的英名與事跡將被鐫以匾額,懸掛在宗祠裏。屆時,這裏將成為蔚為壯觀的‘百匾祠’。”

  一股由衷的敬意在我心底升起,再回望這麵牆壁上一張張或是畫圖或是照片的盧氏名人,我忽然想到,那一個個名字的背後,都曾經對應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相對於浩瀚的曆史長河,他們用白駒過隙般的人生,書寫了令後世家族引以為傲的不朽成就和赫赫功勳。

  來到庭院,盧師壽邊走邊介紹:“白莊盧氏,源自於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世族——範陽盧氏,後移居山西的一支,在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至此。始祖盧景岩在這片土地上火耨刀耕、修建家室,現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全村盧姓4000餘人,約占白莊村總人口80%。由於人口眾多,白莊盧氏梳理枝脈後又分為東門、西門和南門,各設門長,以便處理日常家族事務。

  起初,這座村莊叫北陳村。公元1430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於謙巡查河南時來到這裏,看到村東山門河兩岸灰窯林立,燒製出的石灰堆積如山,石灰粉將周邊土地都染成了白色。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麵對此景有感而發,詠出千古名篇《石灰吟》。其中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為民請命、為國舍身。村中父老受以感召,便取詩中“白”字,將村子更名為白莊。

  西門長盧金環指著一棵樹,說:“這是一棵很有寓意的樹。”

  那是一棵金桂樹,從根處一發為四股,其中一股長著長著,竟與東側的一股融而為一,合為三股樹幹,而後再向上各自生發開去,分枝成杈。整棵樹枝葉葳蕤,樹冠繁茂。

  “這棵三股樹,正是我們白莊盧氏一門為三的寫照。”盧金環繼續說。

  想必是天地萬物皆有冥冥之中的通靈感應吧,這棵種在盧氏宗祠裏的樹,也感知了宗族傳承的枝脈圖譜?感歎之餘,不由想起東晉時的桓溫,套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因如此,樹所以堪”吧。

  前方台階之上,就是盧氏宗祠的正堂。拾級而上,一副隸書對聯撞到眼前。上聯“勳猷頌鷹揚緬懷三千年以前上尋世係”,下聯“孝義承燕翼還望廿五傳而往永振家聲”。兩聯表達著對盧氏千年來一脈相承的莊重和自豪。

  正堂是一座九跨大殿,主殿五間、兩側各兩間配殿。飛簷鬥拱、瑞獸懸脊,翠瓦朱廊,甚是雄偉。主殿內四架橫梁如巨,繞貼金箔祥瑞,雕梁畫棟、纏龍遊鳳。

  盧師壽說,每年除夕,將三門的家族譜係懸掛兩側,供盧門中人祭祀。那時節,在宗祠張貼春聯、高掛燈籠、點燃蠟燭,盧氏五世三門在殿內外按照輩分排列肅立,進行規模宏大的祭拜活動。

  白莊盧氏的宗族祭拜儀式已經成功申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式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遺傳千年,在發展中不斷修改完善的儀式,其核心理念源自崇尚禮儀的周朝,綿延發展至今,仍然保留著上古時代的痕跡。特別是近古以來,經過盧氏後人的持續補充完善,肅穆莊嚴的儀式流程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曆史哲學、人文思想的一種方式。在慎終追遠的敬畏和虔誠裏,幻化為盧氏後人的行為操守、是非標準、榮辱依據和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理想。

  儀式之外,規勸和訓誡盧氏門人的《白莊盧氏族規》裏麵對為官、為民、為父母、為子女、為兄弟、為朋友、為夫妻、為鄰裏等均有諄諄告誡,要求為人做事須時刻把“清白”二字留存心間。《白莊盧氏家訓》裏也有“國法村約族規傳,華夏文明薪火延”“耕讀興家走正道,除惡揚善樂奉獻……”除嚴格規訓外,盧氏家族還不斷完善褒獎與懲戒機製。凡清廉為官、慈善義舉、見義勇為等,其英名皆可進入《光榮誌》;凡貪汙腐敗、禍害他人、忤逆不孝等,其罵名均入《恥辱誌》。

  刹那間,我似乎觸到了這座村莊的靈魂。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白莊村人將現代與古老、新潮與傳統融合在一起,波瀾壯闊的畫卷上麵,跳躍著一脈相承的生生不息、千年相接的奮鬥不止。更為重要的是,在商品經濟的滾滾洪流中,這座古老村落沒有在融入城市化的進程中,因為改變了滄桑的容顏,而迷失了自己,也沒有因為在汲取外來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的血脈和賡續的魂靈。

  家國家國,由家而國。對宗族始祖的崇敬與緬懷,對家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並為之而篳路藍縷,而胼手胝足,這些不正是每一個中國人最樸素、最執著的向往嗎?

  告別時,庭院花壇裏鮮翠欲滴的芍藥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看去,在鬱鬱蔥蔥的狹長綠葉之間,碩然綻放著幾朵花。花瓣似綻未開,片片純白,仿佛天上的流雲變幻成翡翠間的一捧冰雪。

  春意微醺裏,那幾朵驕人的芍藥花一身潔白,散發著縷縷誘人的清香。


□王太運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白莊之白家園情懷
2023-6-9 9:51:06    來源:焦作晚報

  凝望一座古老的村莊,就像凝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那深邃的街道、古樸的飛簷、長滿苔蘚的青瓦和拱形的磚砌券門,都仿佛是老人臉上的褶皺,似乎每一處紋理,都藏著一個深埋在記憶裏的故事,溫暖著每一雙注目的眼睛。

  春風醉人的下午,我漫步在這有著千年歲齡的馬村區馬村街道白莊老村,目光被牆根下幾處不知名的花草撫摸著。那搖曳的花草像是風的精靈,正在向我招手,像是要引導我觸及這座村莊的靈魂。

  隨行的盧師賢對我說:“來參觀我們白莊村的,大都是去看我們的白莊新村——翠苑北區和翠苑南區,或是到湖光小區看看,很少有人來老村看的。”

  確實,我剛從白莊新村來,也著實為它的發展震撼不已。白莊新村已經不能用“村”來形容,就像所命名的“苑”字一樣,已然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社區了。北區29棟和南區43棟六層住宅樓,安置著近900戶村民,加上湖光小區250棟二層小院,全村5000餘口村民早已“上樓”,過著城市居民的生活。

  新村裏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地下車庫、文化活動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超市、菜市場、洗浴中心等,方便村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小花園流水芳花、廣場上鶯歌燕舞,處處洋溢著都市化的現代氣息。

  我沒有正麵回答盧師賢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著一個問題,在尋求一個答案。

  我在尋找什麼呢?

  正想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躍入眼眸。紅色的廊柱與鏤花的朱窗之上,簷脊高挑、碧瓦飛甍,牌匾上寫著“盧氏宗祠”四個金字。

  白莊盧氏理事會會長盧師壽把我迎了進去。友好的寒暄裏,我的手心感覺到了這位清矍老者那粗糙力度裏的溫暖。

  參觀是從文化室開始的,裏麵懸掛著盧氏曆代名人的簡介,從盧氏始祖炎帝、薑太公、高傒開始,有漢朝的盧植,唐朝的盧照鄰、六祖盧惠能和詩人盧綸,還有現代滇軍的高級將領盧漢等。

  看著看著,我忽然想起一位偉人的話:我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根,都不能忘記祖宗。一個中國人,不論他在什麼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祀祖先,托庇於列祖列宗之下,是他最大的意願。這種生生不息的意識,使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認同感。

  見我在盧氏現代名人的展板前徘徊,盧師壽指著其中的一位介紹:“這位是盧路,族名照安,是我們白莊盧氏的始祖景岩公的十八世孫。他是當年俺村青年才俊中的知識分子,入伍後編入八路軍,參加過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役。1951年,他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即使位高權重,但他始終牢記盧氏家規,一輩子幹幹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留一世清廉美名。革命戰爭年代裏,俺村參加革命的20多人中,先後有8名盧氏子孫壯烈犧牲,他們的英名都被載入了宗譜,供後世兒孫瞻仰懷念。”

  盧師壽繼續說:“為昭示先人功德,啟迪後人追慕之意,那些對宗族和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先輩的英名與事跡將被鐫以匾額,懸掛在宗祠裏。屆時,這裏將成為蔚為壯觀的‘百匾祠’。”

  一股由衷的敬意在我心底升起,再回望這麵牆壁上一張張或是畫圖或是照片的盧氏名人,我忽然想到,那一個個名字的背後,都曾經對應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相對於浩瀚的曆史長河,他們用白駒過隙般的人生,書寫了令後世家族引以為傲的不朽成就和赫赫功勳。

  來到庭院,盧師壽邊走邊介紹:“白莊盧氏,源自於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世族——範陽盧氏,後移居山西的一支,在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至此。始祖盧景岩在這片土地上火耨刀耕、修建家室,現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全村盧姓4000餘人,約占白莊村總人口80%。由於人口眾多,白莊盧氏梳理枝脈後又分為東門、西門和南門,各設門長,以便處理日常家族事務。

  起初,這座村莊叫北陳村。公元1430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於謙巡查河南時來到這裏,看到村東山門河兩岸灰窯林立,燒製出的石灰堆積如山,石灰粉將周邊土地都染成了白色。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麵對此景有感而發,詠出千古名篇《石灰吟》。其中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為民請命、為國舍身。村中父老受以感召,便取詩中“白”字,將村子更名為白莊。

  西門長盧金環指著一棵樹,說:“這是一棵很有寓意的樹。”

  那是一棵金桂樹,從根處一發為四股,其中一股長著長著,竟與東側的一股融而為一,合為三股樹幹,而後再向上各自生發開去,分枝成杈。整棵樹枝葉葳蕤,樹冠繁茂。

  “這棵三股樹,正是我們白莊盧氏一門為三的寫照。”盧金環繼續說。

  想必是天地萬物皆有冥冥之中的通靈感應吧,這棵種在盧氏宗祠裏的樹,也感知了宗族傳承的枝脈圖譜?感歎之餘,不由想起東晉時的桓溫,套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因如此,樹所以堪”吧。

  前方台階之上,就是盧氏宗祠的正堂。拾級而上,一副隸書對聯撞到眼前。上聯“勳猷頌鷹揚緬懷三千年以前上尋世係”,下聯“孝義承燕翼還望廿五傳而往永振家聲”。兩聯表達著對盧氏千年來一脈相承的莊重和自豪。

  正堂是一座九跨大殿,主殿五間、兩側各兩間配殿。飛簷鬥拱、瑞獸懸脊,翠瓦朱廊,甚是雄偉。主殿內四架橫梁如巨,繞貼金箔祥瑞,雕梁畫棟、纏龍遊鳳。

  盧師壽說,每年除夕,將三門的家族譜係懸掛兩側,供盧門中人祭祀。那時節,在宗祠張貼春聯、高掛燈籠、點燃蠟燭,盧氏五世三門在殿內外按照輩分排列肅立,進行規模宏大的祭拜活動。

  白莊盧氏的宗族祭拜儀式已經成功申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式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遺傳千年,在發展中不斷修改完善的儀式,其核心理念源自崇尚禮儀的周朝,綿延發展至今,仍然保留著上古時代的痕跡。特別是近古以來,經過盧氏後人的持續補充完善,肅穆莊嚴的儀式流程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曆史哲學、人文思想的一種方式。在慎終追遠的敬畏和虔誠裏,幻化為盧氏後人的行為操守、是非標準、榮辱依據和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理想。

  儀式之外,規勸和訓誡盧氏門人的《白莊盧氏族規》裏麵對為官、為民、為父母、為子女、為兄弟、為朋友、為夫妻、為鄰裏等均有諄諄告誡,要求為人做事須時刻把“清白”二字留存心間。《白莊盧氏家訓》裏也有“國法村約族規傳,華夏文明薪火延”“耕讀興家走正道,除惡揚善樂奉獻……”除嚴格規訓外,盧氏家族還不斷完善褒獎與懲戒機製。凡清廉為官、慈善義舉、見義勇為等,其英名皆可進入《光榮誌》;凡貪汙腐敗、禍害他人、忤逆不孝等,其罵名均入《恥辱誌》。

  刹那間,我似乎觸到了這座村莊的靈魂。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白莊村人將現代與古老、新潮與傳統融合在一起,波瀾壯闊的畫卷上麵,跳躍著一脈相承的生生不息、千年相接的奮鬥不止。更為重要的是,在商品經濟的滾滾洪流中,這座古老村落沒有在融入城市化的進程中,因為改變了滄桑的容顏,而迷失了自己,也沒有因為在汲取外來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的血脈和賡續的魂靈。

  家國家國,由家而國。對宗族始祖的崇敬與緬懷,對家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並為之而篳路藍縷,而胼手胝足,這些不正是每一個中國人最樸素、最執著的向往嗎?

  告別時,庭院花壇裏鮮翠欲滴的芍藥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看去,在鬱鬱蔥蔥的狹長綠葉之間,碩然綻放著幾朵花。花瓣似綻未開,片片純白,仿佛天上的流雲變幻成翡翠間的一捧冰雪。

  春意微醺裏,那幾朵驕人的芍藥花一身潔白,散發著縷縷誘人的清香。


□王太運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