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太行山腳下的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因世代燒製陶盆而得名。當時,沁陽萬善古鎮北邊有個紅土坡,坡下的土特別適合製陶,萬善古鎮的部分村民就在紅土坡挖洞建窯、采泥、做坯、燒窯,吃在窯上、住在窯上,慢慢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落,大家稱這個村落為盆窯。
盆窯村與山東日照、陝西秦塬、河北館陶並稱為中國四大黑陶之鄉。據史料記載,隋末唐初,王世充部將宋王泰駐守河內縣,軍中所用的瓦盆、瓦甕、瓦罐等物器,皆由盆窯村燒製。
武周時,這裏燒製的陶盆、陶香案被武則天列為貢品,稱禦製黑陶。到明朝時期,盆窯黑陶製作技藝已經爐火純青,不但可以燒製兩尺多高的大爐鼎、一尺多高的坐鼓、五尺多高的大鼓瓶,還可以燒製花盆、魚盆、壽缸、青獅、白象、福鹿、孔雀等黑陶器具。
清光緒年間,盆窯村東、西兩溝有陶窯100多孔,用於製陶的木輪有近百盤,黑陶器物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帶蓋甕、蒸饃盒、花魚盆等品種,製作的陶器色黑釉光,敲擊能發出銅器的音響,很受人們喜愛。據傳說,盆窯村張子和在北京開有一家黑陶貨棧,光緒皇帝有一次出遊時,看到貨棧門口擺放的爐鼎、香案十分精美,就下旨讓他把這些黑陶送到宮中。從此,“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的盆窯黑陶的名氣越來越大,各地前來訂貨的人也越來越多。
光緒年間,盆窯東溝出了個叫韓萬金的製陶能人,他倡議在村裏進行製坯、燒窯大比武,此活動激發起了製陶人的積極性,韓萬金、鄭平江、魏繼行、韓振六四人憑著高超的製陶技藝脫穎而出,他們製作的黑陶胎薄、型準、底平、身正、口圓,色澤好,式樣大方。
民國三年(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在舊金山舉辦了萬國商品賽會。當年3月,河南省組成籌備巴拿馬賽會河南出品協會,征集禹縣鈞瓷、開封汴繡、盆窯黑陶等河南土特產品100餘種、1000多件赴美參展。由盆窯村張義和、王太新製作的犧形墩、婦庚卣、已亥鼎、團樽、象鼻鼎、魚紋壺等14件黑陶精品亮相巴拿馬萬國商品賽會。隨後,這些黑陶又應邀參加馬尼拉世界商品賽會的展出。在這兩次商品賽會上,盆窯黑陶均獲得金獎,被英國製造家和英、法、美等國商人譽為佳品,並贈英文函件讚賞。英國人還把展出的盆窯黑陶展品拍成圖片、畫出圖形,配以精彩文字說明,編印成四集一套的《黑陶圖譜》。
新中國成立後,盆窯黑陶得到快速發展,到1955年,全村黑陶作坊發展到150多家,每年能生產各種器物20多萬套。在保持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盆窯黑陶還多次大膽改進製陶技術,吸收了輪值、模塑、注漿、手工等方法,並用刻畫技法在陶麵雕鑄浮雕。在燒製上,根據不同要求,分別有毛光、烏光、漆光等不同品種。造型上也更加美觀、古樸,生產出了仿古、移植、複製、工藝、觀賞、實用6個類別100多個品種。
1982年,沁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連續幾天的山洪使盆窯村的幾百座陶窯垮塌。也就在這個時期,物美價廉的鋁製品、塑料製品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取代了陶製的盆盆罐罐,盆窯黑陶業一蹶不振。
黑陶是我國陶器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曆史傳承性。2009年6月,盆窯黑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盆窯黑陶必定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再現鼎盛時期的輝煌,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盆窯黑陶也會成為沁陽市乃至焦作市的品牌名片。
圖① 精心雕刻。
圖② 手工盤泥。
圖③ 打底。
圖④ 通過特製的木輪轉盤把黏土製胚成型。
圖⑤ 裝飾。
圖⑥⑦ 部分黑陶作品。
(本版圖片均由丁治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