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金穀軒絞胎瓷、沁陽神農陶首批入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台的上線,真正實現了“互聯網+非遺”的活態傳承。據該項目負責人羅勇介紹,大數據平台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保護、傳承和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台。該數據平台建立了非遺項目統一的分類標準和唯一的國際標識編碼,搜集並整理了全球220萬項語言版內容。目前,已搜集超過3萬項非遺項目,收錄傳承人3000餘人,覆蓋了105個國家和地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台首席設計師柳科表示,平台最終要收集87萬中國非遺全量詞條,後續一方麵會以審核認證的方式催化用戶自發去完善維護大數據平台的建設,另一方麵會和多家互聯網公司達成合作尋找數據出口和產品形態。該平台的搭建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聯網科技領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發布儀式上,永新華韻和以騰訊、京東、網易為代表的科技企業,以中央美術學院、fesco為代表的教育組織和培訓機構,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為代表的文化企業和機構簽訂了合作計劃,並和以河南民間文藝家協會為代表的文化相關的組織機構達成了非遺保護計劃。聚多方之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聯網時代獲得新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激發創新活力,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項重要舉措。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的發展目標,隨後,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和《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與活態傳承,把河南建設成為保護傳承和展示弘揚中華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品類繁多,囊括了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體育競技、雜技、手藝、節令、信仰、習俗乃至民間知識等。截至目前,河南省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13項、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非遺項目728項、代表性傳承人641名,在全省範圍內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體係,這些文脈資源的梳理、整合,對推進文明河南和文化強省建設,促進中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焦作金穀軒絞胎瓷、沁陽神農陶首批入選。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焦作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王保才出席發布儀式並發表講演。記者拜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