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解放區王褚街道靈泉陂村的集賢書院建成後,集賢書院這個早已塵封在曆史檔案裏的古書院再次被人津津樂道。然而,集賢書院留給後人可資研究的史料唯有一通“集賢書院題名記碑”。
筆者在市博物館碑廊裏有幸目睹了該碑。碑青石質,兩麵刻文,圓首,碑額篆刻“集賢書院題名記”,碑文楷書。碑文記載,時任修武知縣郭應誠到靈泉鄉府城村考察時,見這裏“土沃民富”,依山傍水,風景秀美。郭知縣來到府城村中一僻靜院落,見內塑有孔聖人像,“院宇幽邃,林木陰森”,看不到車馬揚起的灰塵,聽不到街市傳來的吵鬧聲。郭知縣與一些士紳交談後才知道,“此吾等讀書處也”,原來這裏是一座書院。大家告訴郭知縣,他們的先賢在明朝初年就在這裏讀書,“迨今九十餘年”,各科中都不缺少佼佼者。郭知縣大加讚賞,於是自己捐款立石碑,記錄下這裏的盛況,並且讓後人看到該碑文後,“皆有以興起其敬仰前修之心”。碑文另有“村舊名府城,今更為集賢雲”之句,這就是府城村又叫“集賢村”的由來。而府城村的這座書院便順理成章地叫“集賢書院”。立碑時間是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農曆六月十九日。
碑文中還記載了自明太祖洪武丁卯科到明憲宗成華丁酉科,共十二場科考中舉的在集賢書院就學的學子及其任職情況,為研究古代科考尤其是明朝科舉製度,提供了寶貴史料。
碑文後附集賢書院培養曆代優秀學子,主要人物有:
韓俊:中站區府城街道啟心村人,曾任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一帶)府學(古代府級官辦教育機構)教授、山西陽曲縣儒學教諭(學官名,掌文廟祭祀,負責教育生員)。
韓儼:韓俊兄長,任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知縣。
劉幹:中站區府城街道府城村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中舉,明成祖永樂十六年登進士,先授岷府紀善(岷府:岷王朱鞭府;紀善:明代親王屬官名,掌講授之職),後任長洲縣縣丞(長洲縣:江蘇省蘇州市曆史上的一個縣;縣丞:為縣令之佐官)兼理農事。
王鐸:中站區府城街道府城村人。明洪武二十九年鄉試中舉,永樂四年由鄉薦任浙江金華府知府。王鐸“嚴厲明斷,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王愈:王鐸第三子,明永樂十六年中進士,任江西道監察禦史,授文林郎。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貴。
王懋:王鐸第四子,永樂二十年中進士,賜進士出身。曆任廣東化州判州、直隸通州判州、山東海豐縣知縣、西安府知府。
王璠:王懋長子,天順四年中進士,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後擢刑部四川司員外郎,又升安慶府知府。王璠斷案“凡是疑難案件反複推敲,必得其直。用刑平恕,不濫及無辜。而法不容者,雖是權貴亦不輕貸”。(許保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