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基皇帝。在焦作一帶(漢河內郡),特別是今天的沁陽境內,民間流傳著好多與劉秀打江山有關的故事。
劉秀舉義旗招兵買馬的地方,叫“王召”,就是沁陽的王召村;王莽攆劉秀,劉秀受辱獲救所在的地方,叫“王屈”,在沁陽的“王曲村”; 王莽攆劉秀,因找不到劉秀,王莽歎息“真難尋”的地方,在沁陽的“南尋村”;王莽攆劉秀因找不到劉秀,而灰心喪氣不再找的地方,在沁陽的“不尋村”;劉秀獲救後,上車而去的地方,叫“上輦”,在沁陽“上輦村”。再如在沁陽期城村,有個“娘娘廟”,說的是劉秀打江山時,兵敗逃難,在期城村蒙姑娘相救。村人不知就裏,風傳姑娘“不正經”。姑娘受不了輿論譴責,跳河自盡了。劉秀登基後,不忘期城村姑娘救命之恩,來期城村尋找,村人方知姑娘所救之人是當今萬歲,於是修廟紀念。此廟就叫“娘娘廟”。劉秀下屬的故事,那就更多了。保劉秀坐江山的大將姚期,在沁陽伏背村遇到一個黑醜姑娘,雙方打鬥,姚期背部受傷,被姑娘的父親敷背治傷,進而招親。後人為記住此事,將村名改為“伏背村”。諸如“東馮橋”,“西馮橋”村名的由來;劉秀的女兒沁園公主以及沁園的來曆······真可謂舉不勝舉。
固然,流傳的故事,是不能當曆史史實來看待的。但它對曆史,有存疑補缺的作用。但如果具體考究曆史,還真會發現,劉秀在沁陽的活動確實不少,而且曆史意義重大。
沁陽在兩漢時期叫“野王縣”,隸屬河內郡。在推翻王莽政權的戰爭中,劉秀在這一地區,幾經征戰,方才據有。在鎮守人選上,據《後漢書·寇恂傳》記載:“光武南定河內,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複西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禦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河內郡對劉秀統一天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鄧禹把河內比作漢劉邦統一天下的“關中”。 昔日漢高祖劉邦任用蕭何鎮守關中,不再擔心西邊的禍患,從而一心經營山東地麵,最後成就帝王之業。劉秀統一天下,河內的作用就同於劉邦統一天下的關中一樣。
劉秀拜寇恂為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時,對寇恂說:“河內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恂移書屬縣,講兵肄射,伐淇園之竹,為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斛,轉以給軍。
上述文字出自史書《後漢書》,它真實地反映了河內,當然也包括沁陽,在劉秀打江山時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