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爺廟村在修武縣城西,從王官莊村沿著人民路向西約一公裏即到。村子不大,有三道街,街道整潔,屋舍儼然。說起村名的來曆,自然和村西北角的關爺廟有關,據說,先有廟,後有村。
關爺廟大門貼有對聯“忠義之行塞天地;浩然之氣貫古今”。門兩側各斜著放有一石碑,門西的《重修關爺廟碑記》刻於1994年,字跡模糊不清,需上前仔細辨認,道是:“適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關爺廟幾經劫難,今得四方善人君子相助。為弘揚中華民族之瑰寶,踴躍捐帑,慷慨解囊,為老關爺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複曆史文物之貌,還後代子孫之國寶,使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大放異彩,永垂刻石銘注”。門東的《重修關爺廟碑記》是2001年立的,通過碑文得知,關爺廟於鹹豐四年(1854年)由廟主持海渡和尚經手重建,三間大殿,東西廂房共六間,山門三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古建築群。日本鬼子來犯時,廟宇還在。抗戰後,東西廂房因國民黨扒開沁河大汛口,洪水蔓延以致倒塌,唯留存大殿。以前,關爺廟是附近的楊廠、三裏屯、關爺廟村的集體財產,村裏辦學由廟來開資,負責校內一切費用。文革破四舊時大殿亦被拆除,現存碑記、石柱、石獅、關公頭像等石刻。1985年關爺廟村村民在舊址建立一間簡易房。石碑旁散落有殘缺的石獅子,還有3個石墩子,應該是當時的東西。走進院子,西邊是四間廂房,迎麵是三開間的大殿,坐落在一米左右高的平台上,很簡樸。大殿廊柱上繪有蟠龍圖案,大殿隔窗上貼有“忠、義、仁、勇”四個大字,門柱上有一對聯:“萬古勳名垂竹帛,千秋義勇壯山河”,很有氣勢,真切表達了人們對關公的敬仰之意。據道光二十年《修武縣誌》記載,關爺廟“在縣治西,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知縣趙可學建。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三代為公,知縣陳剛建祠於廟後。道光七年(1827年),知縣鄒光曾重建。又有縣衙關帝廟在譙樓後,係舊縣署儀門外轉東地基。”
進入大殿,正中供奉關羽和關平、周倉神像。此時有三四個老村婦在燒紙上香,一臉的虔誠,房間裏煙霧繚繞。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青年之際,遇劉備、張飛後,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後多年,便跟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後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評關公曰“絕倫逸群”。對關公的信仰始於南北朝,光大年間(公元567年)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從宋徽宗開始,曆代皇帝對關羽的推崇不斷升級,特別是明神宗和清朝曆任皇帝,對關羽不斷加封,最終使關羽成為遠超過一般俗世帝王的關聖大帝。關羽崇拜是我國民間崇拜的一個重要現象,在中國人崇拜的眾多神邸中,關羽擁有最為廣泛的民眾基礎,諸如後人尊其為:關公、關帝、關老爺、關王爺、關帝爺、伽藍神、關護法、恩主公、關夫子、關大帝、關聖大帝、協天大帝、關聖帝君、保佑帝君、蓋天古佛、南天主宰。
關於昔日關爺廟的盛況,修武縣知縣鄒光曾在《重修關帝廟記》中有詳盡描述:“......計重修廟間舞樓三間,後殿三間,拜店三間,東側對廳三間,道院回廊,量加修飾;添建前角門二座,正殿東廂屋三間,廂屋前南向屋一間;月台甬路廟墀並磚石砌,以及垣牆階級修整完善。是役也,朽者易之,敝者新之,樸陋者壯麗之。規模宏闊,體製尊嚴,士民共相鼓舞而識神所憑依也。”曆史有時無法複原,關爺廟的昔日輝煌也成了今天的一個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