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尚義,字時中,號濟涯。明朝嘉靖年間懷慶府河內縣(今焦作市沁陽市)人。誌詩。曾任山西寧鄉縣儒學訓導(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教育局長)。可是他上任僅十天,毅然辭職歸鄉,從事耕農,教授子侄輩讀書。在他的精心輔導下,長子寧策,中嘉靖丁酉科鄉試,授山西大寧縣知縣,補直隸故城縣知縣,升直隸冀州知州,調繁山西忻州、汾州知州,升湖廣德安府同知。次子寧範,邑癢生。三子寧笏,中嘉靖乙卯科鄉試,授直隸豐潤縣知縣;調繁直隸撫寧縣知縣,升山西蔚州知州;補陝西寧羌州知州; 調繁陝西商州知州。考績稱職,授階奉直大夫,升陝西肅府右長史。侄子寧管,中嘉靖丁酉科鄉試。
中鄉試,也就是考上了舉人。如果讀過《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你便可知在封建社會,考上舉人是怎樣的一種榮譽。可寧尚義竟於寧家一世考上了三個舉人,這也算得上一個奇跡了!
寧尚義教學,首先是以身作則,身先垂範。他“天性喜讀書。一生手不釋卷。”在品德上,“性行端方耿介,不泛交遊,不苟取與,不妄言笑。衣自初服以至弊綴,無絲毫漬垢。”曾於嘉靖丁酉攜寧策、寧範、寧管同試棘院。父子同考的事跡,確也為感人的了。
其次,寧尚義善於用思想感情感染學生,從心理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八歲那年,他就以卓越的成績令世人刮目。鄉人與同窗皆曰:“魁榜當屬寧生矣!”可是臨近大比的時候,不幸他的母親不在了,寧尚義失去了考試的機會。此後每逢祭祀,常哽咽不能語,對諸兒說:“吾受父母生我教我之恩,而不能遂顯揚之願,此吾終天之憾也。吾老矣,償吾願者其在吾子若孫乎!”諸學子念老師(也就是家父)“惓惓屬望之殷,苦心研究,漸解為文”。
第三,寧尚義善於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定教學內容,“隨其資性而授之經。”他曾說他的長子寧策,次子寧範,侄子寧管:“策可誦詩,範可讀書,管可學禮。”學生考試落榜,看到學生真正努力了,“雖失誌,然欝不勝喜,罔弗豫也。”
第四,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日課月程,無少虛曠。稍有惰息,輒加楚。”授之句讀,“雖值盛暑隆寒,不替耳提麵命。”寧儀公僅一子,很是嬌溺,想讓寧尚義遷就一些。但一想到寧尚義的嚴,“弗敢勸止”。
正因為如此,寧尚義的學生,成績非常優秀。其三子寧笏,小小年紀,成績優異,主考官不相信,懷疑有抄襲作弊,連著考了三次,才確實相信,驚歎不已,寧笏才被錄取為廩生,為後來中舉人官至正五品,鋪下了道路。寧尚義的教育行為,很有現在的教育思想。
寧尚義生於弘治四年辛亥三月初十日,嘉靖癸亥十月正終,享年七十有三。有餘姚石帆人楊世芳,參加寧尚義長子九芝公(寧策)的鹿鳴宴(科舉製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時,知道了寧尚義當年辭官返鄉的事跡,感慨道:“當年陶淵明因不能折腰事權貴,隻做了八十天的彭澤縣令,毅然掛冠歸鄉。寧尚義和陶淵明相比,他的勇氣確也是世上罕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