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司馬進家族墓
更新時間:2016-12-9 14:24:12 來源:焦作晚報
2015年5月至8月,位於鞏義東區的河南弘成天璽置業有限公司天璽尚城項目工地,經文物部門鑽探發現西晉至宋代24座墓葬,隨後進行了發掘清理。其中M234、 M235、M226是三座唐墓,乃唐代中晚期溫縣司馬氏的家族墓。三座唐墓由南而北分布,墓234是司馬進和夫人楊氏合葬墓,M235是司馬進的兒子司馬仲舉與夫人王氏合葬墓,M236是司馬進的孫子司馬惟政夫人張氏的墓。三座墓均為小型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主要隨葬品有瓷器、三彩及單彩器、銅器、鐵器、石質墓誌及墨書磚誌等。在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三彩或單彩的茶具以及絞胎瓷器的發現更為重要。由於這三座唐墓出土的重要文物,鞏義東區唐宋墓北評為2015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
M234是司馬進及夫人楊氏合葬墓,根據墓誌記載可知,墓主司馬進乃西晉皇室司馬氏後裔,其祖上皆入仕做官,唯其本人喜歡修道,不入仕途。司馬進卒於元和八年正月初六日,享壽70歲,當年十一月權葬於河南府鞏縣訾城鄉羅川裏之平原,其妻楊氏卒於元和十二年三月,於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正月十二日合葬。此墓內出土器物35件套,主要有瓷器、三彩及單彩陶器、銅器、鐵器及石質墓誌。其中6件三彩及單彩陶器茶具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收貨。主要器形有茶碾、茶爐、執壺、茶盤、茶盂等,這些茶具器物大部分都能在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四之器中找到原型,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時代明確的組合茶器,結合此墓出土的瓷罐、瓷壺、瓷盞、瓷碟等文物,能夠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唐代茶文化中,從儲茶、碾茶、煮茶、分茶到飲茶的整個過程,為研究唐代茶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代中期,飲茶之風遍及全國,茶葉生產區域也較以前有很大的拓展。據《茶經》記載,唐代中期茶葉已發展到十六郡。隨著茶葉的發展,茶已不再是少數人享有的珍品。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已成為“比屋之飲”。《封氏見聞錄》卷六《茶飲》中說:“自鄒、齊、滄、堜,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說明當時的茶肆已經十分普遍。鞏義這三座司馬氏墓內均出土有三彩及單彩組合茶具,固然與司馬進研修道教,喜歡煮茶喝茶有關,也是唐代中後期社會流行飲茶習俗的實物表現。
最重要的是,M236內出土有一件唐三彩煮茶人物俑,專家認定為陸羽煮茶之形象。這件“陸羽煮茶”唐三彩施黃褐釉和綠釉,粉紅色胎,右側為一坐俑,左側一茶爐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於一個長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約11厘米,頭裹綠釉襥頭,容貌醜陋,身著一件窄袖圓領長衫,端坐於一亞腰形圓座上,左手撫於左腿上,右手執瓢,身體微微前傾,神情專注於身前的爐上的茶鍋,好像隨時準備分茶。《全唐文》中《陸羽自傳》記載:“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因此我們可知,陸羽是個棄兒,不但貌陋,而且口吃。這件唐三彩煮茶俑的形象,應該就是陸羽的容貌形象,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與陸羽形貌相關的實物資料。
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他少時寄於寺院,習頌佛經,勤於煮茶。後為考察茶事,出遊江南,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獲頗豐。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開始隱居著述《茶經》,對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做係統總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在世時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去世後被尊為“茶神”,當時的賣茶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瓷像置於灶上供奉。唐代李肇《國史補》卷中記載,“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當時賣茶人都供有陸羽像,以求生意興隆。陸羽像還被當做一種促銷手段,“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相當於今天的“買十送一”。可見當時市麵上的陸羽煮茶像是常見的貨品。而且,這祖孫三代三座唐墓均是大和六年同時營造下葬的,距陸羽去世不過28年,陸羽的容貌形象被做成栩栩如生的陶瓷俑像,是十分可信的。這件司馬氏家族墓內出土的“陸羽煮茶”唐三彩陶俑,使我們能夠一睹茶聖陸羽的真容。
M234是司馬進及夫人楊氏合葬墓,根據墓誌記載可知,墓主司馬進乃西晉皇室司馬氏後裔,其祖上皆入仕做官,唯其本人喜歡修道,不入仕途。司馬進卒於元和八年正月初六日,享壽70歲,當年十一月權葬於河南府鞏縣訾城鄉羅川裏之平原,其妻楊氏卒於元和十二年三月,於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正月十二日合葬。此墓內出土器物35件套,主要有瓷器、三彩及單彩陶器、銅器、鐵器及石質墓誌。其中6件三彩及單彩陶器茶具是此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收貨。主要器形有茶碾、茶爐、執壺、茶盤、茶盂等,這些茶具器物大部分都能在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四之器中找到原型,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時代明確的組合茶器,結合此墓出土的瓷罐、瓷壺、瓷盞、瓷碟等文物,能夠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唐代茶文化中,從儲茶、碾茶、煮茶、分茶到飲茶的整個過程,為研究唐代茶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代中期,飲茶之風遍及全國,茶葉生產區域也較以前有很大的拓展。據《茶經》記載,唐代中期茶葉已發展到十六郡。隨著茶葉的發展,茶已不再是少數人享有的珍品。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已成為“比屋之飲”。《封氏見聞錄》卷六《茶飲》中說:“自鄒、齊、滄、堜,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說明當時的茶肆已經十分普遍。鞏義這三座司馬氏墓內均出土有三彩及單彩組合茶具,固然與司馬進研修道教,喜歡煮茶喝茶有關,也是唐代中後期社會流行飲茶習俗的實物表現。
最重要的是,M236內出土有一件唐三彩煮茶人物俑,專家認定為陸羽煮茶之形象。這件“陸羽煮茶”唐三彩施黃褐釉和綠釉,粉紅色胎,右側為一坐俑,左側一茶爐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於一個長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約11厘米,頭裹綠釉襥頭,容貌醜陋,身著一件窄袖圓領長衫,端坐於一亞腰形圓座上,左手撫於左腿上,右手執瓢,身體微微前傾,神情專注於身前的爐上的茶鍋,好像隨時準備分茶。《全唐文》中《陸羽自傳》記載:“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因此我們可知,陸羽是個棄兒,不但貌陋,而且口吃。這件唐三彩煮茶俑的形象,應該就是陸羽的容貌形象,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與陸羽形貌相關的實物資料。
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他少時寄於寺院,習頌佛經,勤於煮茶。後為考察茶事,出遊江南,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獲頗豐。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開始隱居著述《茶經》,對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做係統總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在世時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去世後被尊為“茶神”,當時的賣茶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瓷像置於灶上供奉。唐代李肇《國史補》卷中記載,“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當時賣茶人都供有陸羽像,以求生意興隆。陸羽像還被當做一種促銷手段,“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相當於今天的“買十送一”。可見當時市麵上的陸羽煮茶像是常見的貨品。而且,這祖孫三代三座唐墓均是大和六年同時營造下葬的,距陸羽去世不過28年,陸羽的容貌形象被做成栩栩如生的陶瓷俑像,是十分可信的。這件司馬氏家族墓內出土的“陸羽煮茶”唐三彩陶俑,使我們能夠一睹茶聖陸羽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