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寺自空相禪師創建“清風庵”始,其寺名曾先後叫過大明禪院、大明寺、明月寺、明月山寶光寺、明月山寺和月山寺。在這些名稱中,除清風庵屬初期的過渡名稱外,其餘六個可分為兩種情況,即朝廷敕賜和因山得名。大明禪院、明月山寶光寺屬朝廷敕賜,為寺院法定名稱。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後,曆代統治者出於他們自身利益,一方麵大力提倡在中國傳播,通過佛的“智慧、覺悟”和“圓滿”,來束縛人們的思想,以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並因此出台了一係列普及佛教的優惠政策,比如佛教寺院和僧尼可以免除一切稅賦和徭役。另一方麵又怕寺院和僧尼過度增加,而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因此對寺籍、僧籍、度牒(即官府發給僧尼的資格證書)管理極嚴,對凡未經官府批準,沒有度牒而剃度的僧尼,稱為“私度”,這些僧尼要受到官府的嚴厲懲處。未經官府批準的寺院,沒有寺籍,要受到更加嚴厲的責罰,直至驅趕僧尼,勒令取締。開山創業宗師空相來自少林寺,他自然諳熟此道,盡管當時處於兵荒馬亂,大師為寺院名額曾多方奔走,直到金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完顏雍詔訪寰宇,“寺院有名跡者,鹹敕賜名額”。由是空相禪師曆盡千辛萬苦,一路化緣至金中都(今北京市),向尚書禮部陳情,並向禮部納錢一百貫,方恭請金帝完顏雍敕得“大明禪院”名額。“明月山寶光寺”,是明帝英宗(朱祁鎮)於天順二年(1458)駕臨明月山,為其叔鄭王朱瞻埈六十歲聖壽慶典時敕改的。這兩個都是在朝廷禮部注過冊的正規寺院名稱。自金代起至民國初,凡官方行文均用敕額,未越雷池半步。
其它的幾個名稱,多屬因山得名,或一些文人墨客在其所賦詩詞中隨意而起。在元、明時期“明月寺”較為通用。如明王敕在其《題課蜜泉》詩序中就有“明月寺僧多水少,每遇天旱,苦於遠汲……”,單以“月山”冠以寺名者,從目前所見到的資料看,則是始於明而盛於清,如明河北道台郗元洪(後擢升陝西巡撫)等人曾作《登月山寺和石刻紀遊詩》,爾後明代末期和整個清代直至民國年間,所用“月山”者大大多於“寶光”。如清康熙年間程師恭的《遊月山寺分賦》和清代高僧沙門淨澍的《月山寺八景詩》等。而民間用“月山”冠以寺名則更為普遍。如清乾隆年間《武邑虹橋鎮裴氏合族捐資碑記》載:“覃懷勝境饒多,而其最者惟河邑之月山寺。”……後來就逐步形成了現在流行的這個名稱。而正規的敕賜“寶光寺”,卻鮮為人知了。筆者在未詳盡接觸有關史料前,也同樣如此。現在歸納起來,形成這種習慣性叫法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就大多數人來說,叫“月山”比叫“寶光”順口、順耳,而且寺因山得名,順理成章,古今有之;二是就社會上層和一些文人雅士、遊方僧人來講,除上述原因外,大概是為區別於四川省新都縣的“寶光寺”而改叫月山寺的。尤其是清末以來,幾乎沒人再這樣叫了。故而“月山寺”這個名稱也就沿用至今而數百年不衰。但這隻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真正由朝廷敕賜的官方正規名稱,隻有金敕“大明禪院”和明敕“寶光寺”。如清河南巡撫鄂容安,曾先於乾隆帝數次到明月山,在他的多篇詩作中,時兒用“寶光寺”,時兒用“月山寺”。而邑人範泰恒(乾隆十年進士)在奉旨記述帝駕臨明月山時,用的是“聖駕巡幸明月山寶光寺”,因為這是記載皇上的行止,是要載入史冊的,故而隻能用正規的佛寺名字。(璩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