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的恩村,是鑲嵌在太行山南麓的一顆燦爛曆史文化明珠,以十八廟神奇的傳說和深厚的文明淵源而聞名山陽大地。恩村與鯀禹治水有著深刻的聯係,民間傳說鯀禹治水時,治水的指揮部就曾設置在此。恩村最早的名稱是鯀鎮,鯀是大禹的父親,因此,稱恩村為中華第一千年古鎮,當之無愧。
4000千年前一次全球性海洋水位上漲,海水侵吞沒了長江、黃河中下遊的平原及其他河流長達數十年。水位退去後,所有的河道都被淤平,上遊的河流繼續源源不斷的流下來,下遊因為失去了河床,諸河之水肆意橫流,使大洪水之後回遷的居民難以立足。因此,當時治水的關鍵就是疏通河道,引百川歸海。鯀是一位才智超群的人物,出身於治水世家,是治水總指揮父親顓頊的得力助手,以善於治水而聞名天下。顓頊年老後,堯將治水總指揮的大任交給鯀擔當。在隨父治水的基礎上,鯀認為:治理洪水的關鍵是引導千條江河歸大海,而引水歸海的主要工程就是清理出河流下遊的河道。但是,清理下遊河道必須得截斷上遊水道才能進行。於是,鯀率領著治水大軍先用積石截斷河的中遊。這便是人們說鯀采用堵截的辦法治水失敗的原因。由於治水的工程量相當浩大,鯀治水九年,似乎沒有什麼效果,大水還是沒有消退。舜繼承帝位後,革去了鯀的職務,將其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傳說鯀奮力治水時,曾將指揮部設置在恩村。舜命大禹接替祖父職務繼續治水時,念鯀似乎無功勞但是有苦勞,便賜此地為鯀鎮。
大禹受命後,發誓在祖輩、父輩努力的基礎上,一定要要為民盡早清除洪水之患,所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鯀鎮指導治水時,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麵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製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其實,鯀禹治水最艱難、花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在焦作地區,大禹最後取得成功的地方也是在焦作地區。大禹定九州時焦作名為覃懷,覃懷位於太行山南麓,沁水等大小河流出山後,彙在覃懷,由於覃懷地勢平坦,造成河道淤積,河水便肆意漫流,與大澤之水彙在一起,形成了“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的洪水。隻有把覃懷的水排下去,九州中心冀州人民才能免於災難,同時黃河的上下遊才能減少水患。大禹指揮著治水大軍,在覃懷奮戰多年,沿著黃河的主河道向東北一直疏導到橫著的漳河,然後向東導入大海,終於將覃懷境內的大水治理下去了。《禹貢》所提到的“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就是記錄這段史實的。這八個字意思是說,大禹治理覃懷洪水的功績,到橫著的漳河那裏。
在恩村十八廟中,有一個玄帝廟,又叫祖師廟,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或稱玄天上帝、北極真君、元天上帝等。真武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宋時避諱改玄為真,稱真武帝。其來源之一說是源於禹之父水神鯀。禹父鯀為鱉氏族酋長,死後化為三足鱉,鱉為其氏族圖騰。相傳鯀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修蛇”。鯀為龜或鱉,其妻為蛇,正是龜蛇相交,即玄武圖上的龜蛇交尾之象。據考古專家白禮昌教授考證,禹攝帝位後將其父鯀分封為水神,在各地建廟供奉,稱為玄武大帝。為什麼封玄武大帝呢?所謂玄,即玄天,北方的別稱。《呂氏春秋·有始》:“北方曰玄天。”大禹治水獲得玄圭,即玄石,把該石視為神聖。古稱有治天下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為玄聖。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恩村最初叫鯀鎮、恩村玄帝廟裏供奉的真武大帝就是水神鯀就不是偶然的了。恩村最初叫鯀鎮的說法以及筷子來曆在此地的傳說正是鯀禹在此治水的曆史痕跡。(李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