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栗毓美與豫劇《義烈鋒》
更新時間:2016-6-7 16:08:09 來源:焦作晚報
不是說栗毓美喜歡豫劇,那個時代(大清嘉慶、道光年間)河南還沒有豫劇,武陟縣舞台上唱的是懷梆、黃戲、花鼓戲、大辮戲、二股弦。而豫劇《義烈鋒》唱的是栗毓美的故事。
先說河大王栗毓美。根據栗毓美年譜,他基本上是在河南度過的官宦生涯,三次來武陟縣做官。第一次是1802年,也就是嘉慶七年,他考中拔貢出仕,他不想當官。他的恩師告訴他,當好一個知縣,比當一個教諭貢獻更大。武陟縣、沁陽縣兩年沒有收成,他署理縣務,主持賑災工作。他在武陟和沁陽為官都不足100天。即便不足百日,他卻名留青史。一、他與上司抗爭,留下七百石粟米熬粥救民。二、他抬著妻子的“木主”(靈牌)上任,家小遠在寧陵。家人餓出病來,醫生開藥,需要一鬥米做“藥引”。栗毓美不給,說他們不懂事。“一瓢粥能活一條命,爾等何不曉事?”武陟大戶見他如此貧寒,送他三千金,他拒絕了。三、他斷案如神:當時瘟疫流行,井裏都下了藥。一位外地商賈喝井水死了。栗毓美不信。他冷靜破案,抓到了謀財害命的真凶。栗毓美是個好官、清官,但得不到升遷,在河南各地當了21年七品官,在懷慶府內武陟、溫縣、孟縣、原陽都做過官。
栗毓美第二次來武陟是1821年(道光元年)。經過19年磨煉,他才正式升任知縣。武陟方言,稱縣令為“大佬”,栗大佬發現河堤殘破,不足以抵禦黃沁大波,而武陟縣沒有石頭,從山上運輸十分困難。當時沒有水泥,石壩多空隙,常常崩岸。武陟縣城閱曆千年,屹立不倒。他決定用城磚築壩。他是河工用磚的第一人,成了中華科技名人。河工做衣服、挖河用泥兜都需要土布。武陟縣紡織業發達,女人都會織布。但武陟不是棉花產區。官商勾結,抬高棉花價格,壓低土布價格,造成織女的貧困、縣財政枯竭。栗大佬與河總協商,用官價供給棉花,用官價收購土布,解決織女的困頓和財政危機,深得人心。尤其是栗大佬抬著未婚妻牌位做官,對愛情的忠貞甚為武陟縣女人心儀。但是,他阻斷了官商的財路,也造成了他的不幸。
傳說栗毓美預測到黃河要發大水,征用民間方磚護岸,防止衝涮,長磚築壩。工程剛完工,大水來了。栗毓美與民工一道抗洪搶險。他把官帽扔進河中,水落了一寸。他把官服脫了扔進河內,河水又落了一寸。他大呼:“這是要我的命嗎?隻要兩岸百姓平安,本官不要命了!”他跳到河裏,打樁搶險。河水終於退了,栗大佬成了黃河兩岸人民心目中的河神、龍王。
栗毓美第三次來武陟,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河南布政使轉任河東道河道總督,在嘉應觀辦交接。他第一件事就要還債。還什麼債?當年借武陟縣百姓的方磚、長磚和木料的債。戰爭、抗洪時征用民間財物都是無償的,哪有還債的?武陟縣的大戶們商量,他給的錢咱不修祠堂了,後來蓋起了栗大王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二十三日,道光皇帝一天內連下兩道聖旨。第一道聖旨將栗毓美降兩級留用。處分栗毓美,是有人告他防汛備料不齊,皇帝很生氣。召諭剛發出,皇帝卻得到栗毓美的死訊:栗毓美累死在河南祥符縣胡家窩棚的大堤上。道光皇帝知道自己聽信奸邪小人的讒言,辦錯事了。皇帝說:“栗毓美實心辦事,為朝廷節省十萬兩白銀,偶聞死訊,殊為可惜。”道光皇帝追封栗毓美為“太子太保”,諡號“恭勤”,蔭及其子。懊悔之中,道光皇帝動用修造自己陵墓的漢白玉石料為栗毓美造“栗恭勤太子太保公塋”,頒賜祭文,並命栗毓美好友林則徐為其撰寫墓誌銘。除此之外,還為一貧如洗的栗毓美在家鄉修了一座府第。禮部報奏河南武陟、寧陵等地百姓修建“栗大王廟”,皇帝認可。栗毓美入祠武陟縣嘉應觀中大殿,成了受過皇封的河神。
栗毓美墓是全國唯一一座“從一品”的官員,比照皇陵修建的陵墓(規製略小)。從華表、禦製牌坊、祭文、碑匾到明柱、神案、石獸、翁仲、陵寢,都是一色的漢白玉,熠熠生輝。栗毓美陵墓用料之考究,連漢唐明清皇陵也不曾有過。
說罷栗毓美,再說豫劇《義烈鋒》。《義烈鋒》是豫劇鼻祖樊粹庭的開山之作,豫劇的壓箱底劇目。戲裏男主角叫莊鴻文,與小師妹一道讀書。老師以夜空流星為題出了上聯“星垂天降彈”,莊鴻文對“月照海含珠”。老師大加讚賞,將小師妹許配給莊洪文為妻。同學中有個老大傻,是個紈絝子弟,要橫刀奪愛,半夜跳牆殺人。莊鴻文與小師妹的弟弟同眠,老大傻錯殺了小兄弟。昏官斷案,判莊鴻文死刑,第二年秋後問斬。老大傻如願娶了小師妹,生了孩子。出斬莊鴻文前夜,老大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說出實情。小師妹摔了孩子,去法場喊冤,救了莊鴻文,斬了“丈夫”,小師妹可謂義薄雲天。這出戲專業劇團唱,農村業餘劇團也唱。業餘劇團數武陟秦廠村劇團唱得最好。演員尚蘭英演莊鴻文,小翠演小師妹。筆者看得多了,也會哼唱兩句:“莊鴻文出監來,我就淚流滿麵。”筆者長大後在縣文化局劇目組工作,多次考證《義烈鋒》的出處典故,始終難覓源頭。直到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山西省渾源縣拜謁栗毓美墓,才知道《義烈鋒》唱的是栗大王栗毓美的故事。
徜徉在栗毓美陵園,我問負責接待的栗毓美文化研究會的老者:河南傳說栗毓美抬著妻子的靈牌上任,後衙不住女人,為什麼渾源卻有個吳夫人,還子孫滿堂?老者歎息,沒有回答。他贈給我一本書《大清河帥栗毓美史料彙編》,打開一看,我就吃驚了。栗毓美6歲,對出了“星垂天降彈,月照海含珠”,難道豫劇《義烈鋒》唱的是栗毓美的故事?往後看,我就全明白了。
清代學者趙季堂著有一本筆記體文集,書名叫《途說》。書中有一篇《栗樸園》,樸園是栗毓美的號。趙季堂說栗毓美家貧,在姑姑家讀書,很得賞識,姑母把女兒許配給了栗毓美。同學中有個姓仇的學生,是栗毓美姑姑家的親戚。仇家弟子也愛上了那小師妹,殺栗毓美卻錯殺了姑姑的孩子。昏官判栗毓美死罪,仇家娶了栗毓美的未婚妻。處斬栗毓美時,仇家子酒醉,說出實情。姑娘摔了孩子,去法場救了栗毓美,自己懸梁自盡了。趙季堂最後說:“公(栗毓美)敬其反身之烈,感其救己之仁,雖宦後另娶,仍禮之為前妻。每赴任,輿載木主(即靈牌)至署,奉禮追贈如典。”一頂紅色小轎抬著未婚妻的靈牌到河南做官,不貪財,不近女色。河南的傳說、武陟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豫劇《義烈鋒》唱的就是栗毓美的故事,這是毫無疑問的。隻不過為了避諱,把栗大王的名字改成了“莊鴻文”而已。
座談會上,我唏噓不止。栗毓美文化研究會的老者告訴我,這麼尊榮華貴的墳塋,其實是空的。陵墓裏有一盞萬年燈,寢陵留有暗道,讓人進去為長明燈添油。他進去過,裏麵沒有棺槨,也沒有骨殖,栗大人不知魂歸何處了。如今連胡家窩棚都找不到了,也許栗大人魂歸大海了。我說,栗大王就坐在淮黃諸河龍王廟的廟堂裏,活在河南人民的心中。
栗毓美是山西人的驕傲,也是河南人民、武陟人民學習的榜樣。
先說河大王栗毓美。根據栗毓美年譜,他基本上是在河南度過的官宦生涯,三次來武陟縣做官。第一次是1802年,也就是嘉慶七年,他考中拔貢出仕,他不想當官。他的恩師告訴他,當好一個知縣,比當一個教諭貢獻更大。武陟縣、沁陽縣兩年沒有收成,他署理縣務,主持賑災工作。他在武陟和沁陽為官都不足100天。即便不足百日,他卻名留青史。一、他與上司抗爭,留下七百石粟米熬粥救民。二、他抬著妻子的“木主”(靈牌)上任,家小遠在寧陵。家人餓出病來,醫生開藥,需要一鬥米做“藥引”。栗毓美不給,說他們不懂事。“一瓢粥能活一條命,爾等何不曉事?”武陟大戶見他如此貧寒,送他三千金,他拒絕了。三、他斷案如神:當時瘟疫流行,井裏都下了藥。一位外地商賈喝井水死了。栗毓美不信。他冷靜破案,抓到了謀財害命的真凶。栗毓美是個好官、清官,但得不到升遷,在河南各地當了21年七品官,在懷慶府內武陟、溫縣、孟縣、原陽都做過官。
栗毓美第二次來武陟是1821年(道光元年)。經過19年磨煉,他才正式升任知縣。武陟方言,稱縣令為“大佬”,栗大佬發現河堤殘破,不足以抵禦黃沁大波,而武陟縣沒有石頭,從山上運輸十分困難。當時沒有水泥,石壩多空隙,常常崩岸。武陟縣城閱曆千年,屹立不倒。他決定用城磚築壩。他是河工用磚的第一人,成了中華科技名人。河工做衣服、挖河用泥兜都需要土布。武陟縣紡織業發達,女人都會織布。但武陟不是棉花產區。官商勾結,抬高棉花價格,壓低土布價格,造成織女的貧困、縣財政枯竭。栗大佬與河總協商,用官價供給棉花,用官價收購土布,解決織女的困頓和財政危機,深得人心。尤其是栗大佬抬著未婚妻牌位做官,對愛情的忠貞甚為武陟縣女人心儀。但是,他阻斷了官商的財路,也造成了他的不幸。
傳說栗毓美預測到黃河要發大水,征用民間方磚護岸,防止衝涮,長磚築壩。工程剛完工,大水來了。栗毓美與民工一道抗洪搶險。他把官帽扔進河中,水落了一寸。他把官服脫了扔進河內,河水又落了一寸。他大呼:“這是要我的命嗎?隻要兩岸百姓平安,本官不要命了!”他跳到河裏,打樁搶險。河水終於退了,栗大佬成了黃河兩岸人民心目中的河神、龍王。
栗毓美第三次來武陟,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河南布政使轉任河東道河道總督,在嘉應觀辦交接。他第一件事就要還債。還什麼債?當年借武陟縣百姓的方磚、長磚和木料的債。戰爭、抗洪時征用民間財物都是無償的,哪有還債的?武陟縣的大戶們商量,他給的錢咱不修祠堂了,後來蓋起了栗大王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二十三日,道光皇帝一天內連下兩道聖旨。第一道聖旨將栗毓美降兩級留用。處分栗毓美,是有人告他防汛備料不齊,皇帝很生氣。召諭剛發出,皇帝卻得到栗毓美的死訊:栗毓美累死在河南祥符縣胡家窩棚的大堤上。道光皇帝知道自己聽信奸邪小人的讒言,辦錯事了。皇帝說:“栗毓美實心辦事,為朝廷節省十萬兩白銀,偶聞死訊,殊為可惜。”道光皇帝追封栗毓美為“太子太保”,諡號“恭勤”,蔭及其子。懊悔之中,道光皇帝動用修造自己陵墓的漢白玉石料為栗毓美造“栗恭勤太子太保公塋”,頒賜祭文,並命栗毓美好友林則徐為其撰寫墓誌銘。除此之外,還為一貧如洗的栗毓美在家鄉修了一座府第。禮部報奏河南武陟、寧陵等地百姓修建“栗大王廟”,皇帝認可。栗毓美入祠武陟縣嘉應觀中大殿,成了受過皇封的河神。
栗毓美墓是全國唯一一座“從一品”的官員,比照皇陵修建的陵墓(規製略小)。從華表、禦製牌坊、祭文、碑匾到明柱、神案、石獸、翁仲、陵寢,都是一色的漢白玉,熠熠生輝。栗毓美陵墓用料之考究,連漢唐明清皇陵也不曾有過。
說罷栗毓美,再說豫劇《義烈鋒》。《義烈鋒》是豫劇鼻祖樊粹庭的開山之作,豫劇的壓箱底劇目。戲裏男主角叫莊鴻文,與小師妹一道讀書。老師以夜空流星為題出了上聯“星垂天降彈”,莊鴻文對“月照海含珠”。老師大加讚賞,將小師妹許配給莊洪文為妻。同學中有個老大傻,是個紈絝子弟,要橫刀奪愛,半夜跳牆殺人。莊鴻文與小師妹的弟弟同眠,老大傻錯殺了小兄弟。昏官斷案,判莊鴻文死刑,第二年秋後問斬。老大傻如願娶了小師妹,生了孩子。出斬莊鴻文前夜,老大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說出實情。小師妹摔了孩子,去法場喊冤,救了莊鴻文,斬了“丈夫”,小師妹可謂義薄雲天。這出戲專業劇團唱,農村業餘劇團也唱。業餘劇團數武陟秦廠村劇團唱得最好。演員尚蘭英演莊鴻文,小翠演小師妹。筆者看得多了,也會哼唱兩句:“莊鴻文出監來,我就淚流滿麵。”筆者長大後在縣文化局劇目組工作,多次考證《義烈鋒》的出處典故,始終難覓源頭。直到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山西省渾源縣拜謁栗毓美墓,才知道《義烈鋒》唱的是栗大王栗毓美的故事。
徜徉在栗毓美陵園,我問負責接待的栗毓美文化研究會的老者:河南傳說栗毓美抬著妻子的靈牌上任,後衙不住女人,為什麼渾源卻有個吳夫人,還子孫滿堂?老者歎息,沒有回答。他贈給我一本書《大清河帥栗毓美史料彙編》,打開一看,我就吃驚了。栗毓美6歲,對出了“星垂天降彈,月照海含珠”,難道豫劇《義烈鋒》唱的是栗毓美的故事?往後看,我就全明白了。
清代學者趙季堂著有一本筆記體文集,書名叫《途說》。書中有一篇《栗樸園》,樸園是栗毓美的號。趙季堂說栗毓美家貧,在姑姑家讀書,很得賞識,姑母把女兒許配給了栗毓美。同學中有個姓仇的學生,是栗毓美姑姑家的親戚。仇家弟子也愛上了那小師妹,殺栗毓美卻錯殺了姑姑的孩子。昏官判栗毓美死罪,仇家娶了栗毓美的未婚妻。處斬栗毓美時,仇家子酒醉,說出實情。姑娘摔了孩子,去法場救了栗毓美,自己懸梁自盡了。趙季堂最後說:“公(栗毓美)敬其反身之烈,感其救己之仁,雖宦後另娶,仍禮之為前妻。每赴任,輿載木主(即靈牌)至署,奉禮追贈如典。”一頂紅色小轎抬著未婚妻的靈牌到河南做官,不貪財,不近女色。河南的傳說、武陟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豫劇《義烈鋒》唱的就是栗毓美的故事,這是毫無疑問的。隻不過為了避諱,把栗大王的名字改成了“莊鴻文”而已。
座談會上,我唏噓不止。栗毓美文化研究會的老者告訴我,這麼尊榮華貴的墳塋,其實是空的。陵墓裏有一盞萬年燈,寢陵留有暗道,讓人進去為長明燈添油。他進去過,裏麵沒有棺槨,也沒有骨殖,栗大人不知魂歸何處了。如今連胡家窩棚都找不到了,也許栗大人魂歸大海了。我說,栗大王就坐在淮黃諸河龍王廟的廟堂裏,活在河南人民的心中。
栗毓美是山西人的驕傲,也是河南人民、武陟人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