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腹地——古溫
| ||
|
黃河、沁河之水衝刷出了肥沃、平坦的古溫土地,濟水東流盤桓其間,滋養出古溫發達的農業文化。然而,如果非要說“溫”有“氵”,那麼,自溫縣西南流入的純淨、平闊的洛河,應為古溫大地注入了非凡的靈氣。
在黃河與洛河交彙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華夏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古溫正處於河洛口(黃河與洛河的交彙處)。
南瀕黃河,北依沁水,濟水繞其間,此乃“溫”之“氵”;背負太行,麵迎邙山,此乃“溫”之“日”;溫泉遍地,適宜人居,此乃“溫”之“皿”。
溫縣,“美哉,山河之固,國之寶也。”(戰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武侯評)
聖賢大儒卜子夏施道授業於中原,萬世師表;司馬家族安邦定國於天下,功勳霸業;蔡義、李棠階滿腹經綸可辯朝堂,帝王稱師。
溫縣,“人傑地靈,邦家之基。”(乾隆二十四年《溫縣誌》評)
得水勢之利溝渠縱橫,被譽“魚米之鄉”;得地形之利移步移景,獲讚“蘇封八景”。
溫縣,“富冠海內,天下名都。”(《鹽鐵論·通有》評)
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這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土地。自今日起,《厚重懷川》欄目將走進古溫大地,帶領讀者看一看久遠的河洛文明,讀一讀久遠的先秦文化,聽一聽久遠的傳奇故事。
■ 探尋河洛口——
伏羲漂流河洛口而創太極
古溫文明源遠流長,城市文化亦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時期,而這一切要從河洛文化談起。河洛文化誕生了太極文化,太極文化誕生了陰陽八卦文化,而後才是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養生文化。
10月30日,深秋,天高氣爽。記者在溫縣曆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繼峰的引領下來到河洛口岸。
渾濁的黃河水在溫縣由西至東南而流,清澈的洛河水由西至東,在一處開闊的水域彙流入黃河,一濁一清的湍流仿佛天外來水跌入溫縣東南部。順著水勢,黃河與洛水衝擊出一方小小的沙洲,並在沙洲的前方形成了半濁半清的漩渦,就像一幅太極圖。
張繼峰指著前方的邙山頭告訴記者,那裏有座伏羲台。相傳,伏羲曾在這裏坐台悟道,忽見前方半濁半清的漩渦似龍似馬,負圖而出,不明所以。於是,他從伏羲台漂流至漩渦東北處的常陽村(現指陳家溝村),觀天象、悟玄機,終得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
張繼峰說:“傳說歸傳說,但先人的確在河洛口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形成了華夏文明的源頭。”
太極圖是自然現象,是黃河與洛河交彙形成的漩渦,人族伏羲據此創造出了太極、八卦。而又據“龍馬負圖”一說,伏羲造出了一幅神秘的圖案——河圖。河圖與大禹治水時見龜背負文而成的洛書一起被後世稱為河圖洛書。幾千年來,包含著神秘玄機預言的河圖洛書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影響深遠,供養著無數華夏人的精神大腦。
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河洛地區曆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自古就有“居天下之中”的說法,而古溫大地恰恰處於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帶。
河洛交彙不僅帶來了高深莫測的文化符號,而且帶來了發達的農業文明。自古以來,河洛地區土質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遠在七八千年前即有穀物種植與畜牧業。溫縣更是如此,南有河洛水,北有沁水,中間濟水縱橫,水量充沛,地勢平坦,自古就是農業大縣。據《左傳》記載,夏朝時期,溫縣小麥已屬貢品。春秋時期,鄭國多次渡過黃河來晉(今溫縣地區)搶奪麥子。
先有河洛後有太極,而後才有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太極拳,這應是河洛文化帶給溫縣的又一巨大財富。在溫縣采訪時,記者了解到,陳家溝村古稱常陽村,後因陳氏家族在此發展壯大而更名為陳家溝村。由陳家溝村向東是著名的汜水關,向南是虎牢關,又瀕臨河洛天塹,欲奪中原必先奪古溫。在冷兵器時代,這裏發生過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楚漢之爭、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呂布進封溫侯)等重大戰役。獨特的地理位置、河洛文化的深厚積澱,為太極拳的誕生奠定了厚實的地域文化基礎。
■ 深耕河洛口——
先人臨水而居開創古溫文明
“對於所有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溫縣應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先秦文化的研究重地,它久遠的曆史值得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細細品味、探求。”這是記者探訪溫縣後的感想。
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河洛口又是河洛文化的中心所在,也理應是華夏文明的中心。而正對河洛口的古溫大地,在黃土之下究竟堆積了多少文化層呢?
站在河洛口,東望是陳家溝遺址。2005年4月至12月,考古人員在陳家溝遺址共揭露麵積達4950米,共清理龍山文化、兩周時期和漢代灰坑480餘個,各個時期墓葬55座,龍山時期壕溝2條,東周時期陶窯8座,出土和修複了陶、石、骨、蚌、玉、銅、瓷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00餘件。
河洛彙流經陳家溝、龍山遺址,過溫縣北平皋遺址後折向東北進入武陟縣境。據相關史誌記載,濟水也在北平皋遺址東北處與黃河彙流,至滎陽界出。
來到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東北的一處高地上,記者看到一段夯窩明顯的厚重古城牆孤零零地矗立在麥田裏,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久遠的曆史。張繼峰說,這裏就是商王祖乙遷邢作都之地,也是春秋晉國重要城邑——邢邱城,漢代在此設平皋縣。在上世紀60年代,這裏發掘出印有“邢公”“公”文字的陶片。
北平皋村四周皆是古文化遺址,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至二裏頭文化,而後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漢等曆史時期文化幾乎一應俱全。
站在邢邱城的高地上,張繼峰手指北平皋村村西,那裏富含仰韶文化,麵積約3.8萬平方米,出土器物以彩繪紅陶為主,器形有罐、豆、缽、鼎等;他又手指該村村北,這邊富含龍山文化遺址,麵積約5萬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器物殘片有鬲、鼎等;他繼而指向該村村東,那裏有麵積約9000平方米的二裏頭文化遺址,曾出土大量的尖底瓶、鬲、盆、大口尊、小口甕、甑和花邊口沿罐等陶器殘片。
張繼峰說,古時的北平皋村四麵環水,河洛水由東南而入,濟水則由西北而入,這符合遠古先民臨水而居的習慣。
除了陳家溝遺址和北平皋遺址外,還有與濟水相臨、與沁水相通、與河洛相望的古文化遺址——溫縣西梁所遺址和徐堡遺址,它們同樣富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和早商文化。
近年來,經過考古人員的搶救性發掘,這裏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遺物。特別是距今約5000年的徐堡龍山古城遺址,它是目前中國發現的龍山文化中規模較大的城址之一,也是保護最為完好的遺址之一,包括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宋代、明朝、清代的多類文化遺存疊壓,內涵豐富,延續時代長,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同時,它為研究龍山文化向夏文化過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成、中國文明起源、國家的形成、築城技術等諸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先秦文化遍布溫縣,這充分說明早在6000年前先人已在古溫繁衍生息,5000年前古溫人已告別部落生活,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向城鎮化邁進,直至夏、商、周、秦、漢,這裏一直是華夏文明的腹地。
那麼,為什麼古溫地區遍布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先秦文化遺址?明確的答案是:先人臨水而居,擇水而憩,沿河洛文明建立族群,這裏是農業生產的發達區,這裏是中原文化的集聚區。
探秘古溫,深耕河洛口,5000餘年城市文明史從黃土地中升騰而出,流於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