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站區許衡街道有個西王封村,村中大多數人都姓韓,乃“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後裔。據西王封村《韓氏族譜》及韓氏老塋地保留下來的數塊古碑文記載,西王封村韓氏始祖名念五,字天數,為韓愈的二十二代孫,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河陽韓莊(今孟州市西虢鎮韓莊,韓莊正是韓愈陵園所在地)遷懷慶府河內縣(今焦作沁陽市),顛沛流離,幾經周折,定居西王封村(明代時西王封村歸沁陽管轄)”。
《韓氏族譜·韓文公祠誌》記載:“西王封韓文公祠,位於老村北大街東段,坐北朝南,房屋十四間,占地約一畝五分。於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規模修建,整體建築保存到上世紀50年代末。祠堂坐北朝南,南臨大街,山門三間,外出廈,外牆用朱紅顏色整體塗抹。山門兩頭各有小門樓一間,大門設在山門正中,門高兩米餘,厚約二寸,門上釘有數行門釘,左右有青石精雕雄雌石獅對峙,門首高懸‘韓文公祠’鎏金匾額一塊,為同治十三年懷慶府河內縣正堂所題。門左有清光緒帝表彰鄉紳韓嘉玉聖旨碑一通,碑上首精雕蟠龍,騰雲駕霧,栩栩如生,蟠龍下有‘聖旨’二字,格外鮮明,山門抱廈下有木柵欄擋護。進入祠內,東西廂房各三間,門前古柏四根,大殿建在一米高台上,高台用條石砌成,登上五級台階進入大殿,大殿三間外抱廈,殿正中三尺左右平台上有木雕靈樓一座,靈樓選用上等檀木精雕細琢,其人物花鳥栩栩如生。靈樓中供奉先祖韓愈和二十二代裔孫念五之神位……上世紀30年代,族人在祠內辦學堂,教化子孫。抗戰期間,西王封抗日民主政府曾在此辦公。後太行四分區醫院入駐餘年,不少重傷員由此中轉到後方醫院治療,輕傷員痊愈後重返前線,後新鄉專署‘榮軍學校’入駐,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學校全部搬遷新鄉。韓文公祠百年來不僅為家族興旺團結作出了貢獻,也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實乃吾族之驕傲也,上世紀50年末、60年代初,因國家開采地下煤炭,西王封村整體搬遷……祠堂於1961年整體搬遷修建,坐北朝南,其規模比老村大一倍……1966年,風火卷神州,祠堂列為四舊,毀於一旦……”
前幾年,村民集資重修了韓文公祠,祠堂位於村中一高台之上,坐北朝南,五間正殿,正門上方高懸一匾“韓文公祠”,整座祠堂宏偉壯觀。祠內供奉韓愈及西王封村韓氏始祖韓念五之神位,族人焚香祭拜,緬懷先祖。
西王封村韓氏《續修〈韓氏族譜〉序》曰:“六百年滄桑,族人尊先祖遺訓,艱苦創業,生生不息,孕育了不少仁人誌士,革命英烈。”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民族革命先驅韓立綸和焦作市創辦新學第一人韓嘉玉。
韓立綸,中國同盟會會員。參加反袁鬥爭,在太行山中製造彈藥,準備發動起義,不料泄密,起義失敗。1915年,韓立綸複任河南省議會議員,曾指揮焦作民眾反對英帝國主義掠奪煤炭資源的鬥爭。
韓嘉玉於1905年在本村辦起了“文新學校”,成為焦作市最早的“新學堂”。河南省教育署專門為這所學校備案,1942年,學校因災荒戰亂被迫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