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寨卜昌古宅 (本報資料照片) |
博愛縣高廟鄉寨卜昌村,北靠太行山,南臨沁河灘,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楊柳掩映,土地平曠,傳說神奇。
相傳,武王伐紂時“八百諸侯會孟津”,向東進軍來到這太行之陽、沁水之北的地方。薑太公觀天象,踏方位,占了一卦,卦顯示“昌”,暗示此地乃風水寶地,日後必定繁榮昌盛,遂曰“卜昌”。從此,這一帶便稱之為“卜昌村”,村名由此而來。到了明洪武年間,由於懷慶地區兵亂蝗疫,人跡稀少,土地荒蕪,朱元璋就令從山西洪洞一帶遷民於懷慶。到卜昌附近定居的大姓八族,就分別以族姓定村名,分別是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馮卜昌、劉卜昌等。因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三村相鄰,在鹹豐、同治年間修築寨牆、寨溝,三村同寨統稱“寨卜昌”。
藥王卜昌的王氏家族繁衍較快,加之其族上會醫術,人緣好,做藥材等生意,數代之後,已成為豪門望族。康乾盛世,王氏的十四代傳人王安將生意做到蘇、皖、魯、冀、遼、京、津各地,有大小店鋪100多個分號。到了清同治年間,十九世的王大溫不惜花費巨資捐資買官,先後被皇帝封為花翎同知、通奉大夫欽加鹽運使等官職,與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李棠階等私交甚厚,並率先在焦作搞礦業開發,成為“農商官工”一體的大望族,造就了一代輝煌。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曆時300餘年的曆史,到民國已破落不堪。日本侵華後,全村又遭劫難,僅有的房產又被燒毀三分之一,從此一蹶不振。1947年8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在此村誕生,為寨卜昌的曆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悠悠歲月,幾度春秋,古宅老院曆經滄桑。王家大宅現存105座,400餘間,明末清初建造的已是少數,多數是嘉慶、道光年間的建築,大宅院整體建築是封閉式一進二四合宅院,又有閣樓,建築大同小異,但各有千秋。一般是西為下院,東為跨院,從西到東每院都有院門相通,不出大門,通過院門可到各院落,房屋建築多為條石,牆體為水磨磚外包。一號、二號、三號宅院是相連的三座封閉式一進二四合院,建築年代為光緒年間,整體保存比較完整。另外,還有鹹豐年間建造的四、五、六號院,建造於清乾隆年間的十三號院等多處明清建築群。
明清古宅坐落在寨卜昌,寨卜昌因寨而名。現在去寨卜昌還能看到寨門、寨牆、寨河。據記載,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撚軍逼近清化鎮、攻打河內縣,卜昌人在王氏家族的倡議下,開始修築寨牆。清同治七年,高近10米、上寬3米、下寬8米、長2.5公裏的寨牆完工了,東西南北各有寨門。各寨門前分別鑲嵌著長1.5米、高0.75米的青石匾額,並刻有名人題詞。東門為“納春融”,南門“攬榮光”,西門“挹秋漿”,北門“迎疊翠”,意思為“東迎朝霞,吐故納新”,“南臨黃沁,滾滾東流”,“西望原野,秋實累累”,“北瞻太行,峰巒疊翠”,既寓含春夏秋冬、春華秋實之義,又暗示著北依太行、南眺黃沁、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十分少見的古牆老寨,曆經滄桑的明清古宅,恬淡的田園風光,淳樸的民間風情,韻味悠長的神奇傳說,仿佛把人帶入了一個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