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湯(本報資料圖片) |
□許保金
位於我市中站區府城街道的早商遺址,曾被評為“中國199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就是一座早商軍事重鎮。雖然經過了數千年風霜雪雨的侵蝕,但其城牆殘跡仍清晰可見。那麼,商朝的創建者成湯在懷川留下了什麼樣的蹤跡呢?
成湯,又稱武湯,商族部落首領,商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湯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重視農業,鼓勵貿易,活躍了經濟,成為夏朝一個勢力強大的部族。夏朝末年,夏桀奢侈荒淫,暴虐無道,致使生靈塗炭。桀畏湯勢力強大,用計召湯入夏,囚於夏台。後湯得釋,廣施仁政,歸附者日眾。成湯積極備戰伐夏,申明自己伐夏是受“天”之命,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商軍在湯“討伐暴軍,為民除害”的號召下,發兵伐夏,鳴條(今河南省封丘一帶)一戰,夏軍敗北,夏桀逃南巢(今安徽巢縣一帶)而死,成湯則成了商代的開國君王。
商鞅著《商君書·賞刑篇》記載:“湯封於攢茅,文王封於歧周。”《後漢書·郡國誌》載:“修武,古南陽,秦始皇更名,有南陽城、陽樊、攢茅。”《通鑒地理通釋》:“攢茅在修武縣北,今為大陸村。”《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攢茅,春秋周畿內地,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二十裏。”攢茅遺址所在的大陸村,現屬馬村區九裏山街道。從以上史料又可知,懷川大地還是成湯的地盤。所以,國學大師王國維肯定地說:“商人以沁河為西南界。”懷川境內的沁河就是夏與商的分界線。沁河以西為夏地,沁河以東為商地。如此看來,商夏一旦開戰,懷川大地首當其衝成為戰場,換句話說,焦作一帶便成了滅夏的前沿陣地。
成湯死後葬在何地?史學界尚無定論。《括地誌》載:“武陟縣東三十五裏商村,有商‘成湯陵’。”清《懷慶府誌》墓葬卷有同樣記述。1963年,成湯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懷川是商湯滅夏前的根據地,他死後葬於此是極有可能的。武陟縣商村的“商王廟”與“成湯陵”同處一地,最值得研究。考古工作者從商代遺址推斷,該商王廟當是在成湯死後不久修建的,後因年久,屢毀屢建。商村現存的《宋重建商王廟大殿記》明確記載了該廟是在以前舊址基礎上重建的史實。商村的村名起於何時已無可考,但可以肯定與商湯葬於此有關。根據上述碑文記載,早在宋代就有了“商村”這個村名。當地有句民諺為證:“吾家祖先哪裏找?村頭有座湯王廟。”
此外,懷川還有多處祭祀湯王的廟宇,“湯帝廟”位於博愛縣孝敬鄉東王賀村,宋元時期創建,明清時期重修。大殿坐北麵南,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湯帝殿梁架奇特,明栿倒置,7架梁結構,其中3架梁上有叉手,下有托腳。殿四角均有移椽垂柱,相互牽連,柱有圖案。此殿建築結構奇巧,對古建築研究頗有價值。殿旁尚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6月7日重修碑一通,碑高159厘米,寬60厘米,厚19厘米,首身一體,碑有線刻二龍戲珠,碑載湯帝殿“相傳建於韃王時”。據此,可知湯帝廟建於元初,重修於明末崇禎年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湯廟”位於博愛縣柏山鎮上屯村,廟內“創建成湯廟碑”為元朝立。由時任河南府路府判許衡之子許師敬書丹,碑額篆書,碑文為楷書書寫。
沁陽市城關鄉水北關村也有一座“湯帝廟”,創於元代,坐北麵南,原有牌樓、戲樓、山門、鍾鼓樓等建築,規模宏大。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圍攻懷慶府時,湯帝廟曾作為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指揮所。太平軍撤圍後,殿內大部分建築被清軍破壞,現存有大殿三間,拜殿三間,均為清代建築。20世紀80年代,政府又撥款對湯帝廟進行維修。修繕後的大殿宏偉壯觀,均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