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生計教育”的大師許衡
更新時間:2015-7-20 15:40:54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
許 衡 | |
□廉永生
許衡(1209~1281),字仲平,懷州河內李封人(今焦作市李封村),是我國13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學家。他在當時連年戰亂的情況下,提出“必行漢法”,矢誌傳承儒學和程朱理學,功績卓著,聲名顯赫。
大元皇慶二年(公元1313),作為封建時代對知識分子的最高褒獎,元仁宗下旨許衡從祀孔廟,接受萬民的景仰和朝廷的祭祀,後世譽其為“元朝一人”、“朱子後一人”,明代大儒宋濂更讚其為“百世之師”。他在教育思想及實踐方麵建樹頗多,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儒學大師,他首倡“生計教育”,提出“治生”論,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儒家經典《論語》中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由此,後世儒家弟子以稼穡為鄙事,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科舉製度建立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更是大行其道,“士農工商”等級分明,“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成為讀書人的最大夢想。宋、金時期,中原地帶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民生凋敝。元朝建立後,元政府實行民族不平等政策,漢人、南人處於第三、四等級,頗受歧視,許多原本不事稼穡的漢族知識分子不願出仕為官,無奈隱居鄉間,思想愁悶,生活艱辛。許衡適時提出“為學者治生最為先務”。“治生”就是生計,就是滿足個人生存需要的經濟活動。他認為“治生者,農工商賈而已。”就是說知識分子可以為農、為百工技藝,以維持生計,甚至商賈“亦有可為者”,而不隻是靠讀書做官以發財致富。他在教學中不僅講授儒家經典,還將教學內容擴展到算學、星曆、刑名、食貨、水利、醫學等國計民生方麵,幫助學生掌握“治生”的知識和本領。
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於1912年提出的“實利教育”觀點,以及近年來在世界上流行的“實業教育”、“生計教育”、“職業教育”等主張,都無一例外地強調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要求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些實際上都是山陽先賢許衡提出的“治生”思想的發展和創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