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忽雷拳是由溫縣陳新莊村張國棟父子三人在“忽靈架”、“圪顫架”的基礎上創編完善而來的,民國初年推廣、傳播於河南省黨政軍及河南大學乃至全國各地。
張國棟(1866~1936年),又名大貴,字應林,自幼聰明,有過目不忘之才。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行政院在南京、上海、青島、開封等全國各大城市的報館、電台及公共廣告欄發布《舉行國考告民眾書》,稱“國術是發揚民族精神,國考為登選俊傑盛典”。武林各界聞此歡呼雀躍。國考3個月後,即收到武林各派具有較高價值的武功秘籍,為國術館的教官們研究、教學、創新、發展及全民大眾習練武功、強身健體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國民政府對此次國考“比武打擂”要求十分嚴格,鄉、縣、省長、中央的主要領導親自督戰,當時報稱打死、打傷後果自負,政府僅賠付白銀十兩、白皮棺材一口。比賽分為鄉、縣為初賽場,省賽為決賽,中央為總決賽。溫縣是武術之鄉,門派眾多,高手如雲,報名者有數百人,因當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加上連年戰爭,有誌者都想借此改變自家的命運。溫縣比武打擂進行到第三天,張國棟才聞訊趕來登台比武,擂台上連連取勝,最終贏得了擂主。縣長王金明為張國棟頒發證書,頒發銀元100個。張國棟披紅戴花、騎著高頭大馬在溫縣城裏誇官遊街三天,並黃榜張貼全縣各鄉村。省裏批文一到,王金明親自陪張國棟赴省城(開封)比武打擂。在開封經過幾天的國考比武打擂,張國棟以絕對優勢奪取第一名,河南省主席劉峙親自頒發證書,給張國棟下發河南省國術館教官聘書,在國術館專教太極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張國棟代表河南省武術界,以太極拳前去青島參加華北全國運動會,一舉奪冠,太極拳從此名聲大振。
第二代太極忽雷拳宗師張文成(1900~1978年)、張寶成(1901~1989年)係太極忽雷拳鼻祖張國棟之子,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長子張文成(擅長九節鞭),經國考,接替父親的職務,為河南省國術總教官,兼國術館及河南大學教主官、館長等諸職。同年張寶成(“太極忽雷拳魁元”之稱)任國民政府黃埔軍校武術總教官,兩位太極宗師對父親所創的拳術的形成、發展及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1936年柏林奧運會前夕,國民政府依然決定組織一支國家武術精英前去參加,得到武術界豪傑的廣泛響應,報名者有數百人,後經過多場合20餘天的緊張選拔賽,張文成、張寶成、劉玉華等9人憑借高超的武術實力獲準參加奧運會比賽。張文成的忽雷拳九節鞭、太極槍等器械,張寶成的太極忽雷拳在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是太極拳第一次登上國際體壇,顯示了中華武術的神威。
新中國成立初期,溫縣人民政府在溫縣又一次舉辦盛大的演武大賽,太極宗師張寶成又一次以絕對優勢奪得第一名。1951年、1953年他先後代表溫縣在河南新鄉地區舉行的全國運動會的武術項目中奪取太極拳、摔跤、騎馬射箭全能冠軍。
太極忽雷拳第四代嫡係傳人張耀方,又名紅君(1968年生),畢業於河南大學,係張國棟之曾孫、第二代太極忽雷拳宗師張寶成之孫、第三代大師張錫玉太極忽雷拳研究會總會長、掌門人長子,自幼在祖父、父親言傳身教下,精練、純熟掌握家傳忽雷拳一、二路,推手,單刀,春秋大刀等器械,30餘年刻苦鑽研,苦練不輟,加之天資聰明,德行高尚,現為中國溫縣張國棟太極忽雷拳研究會副會長及總教練。自從溫縣1983年開始舉辦第一屆太極年會至今,20多年來,他參加縣、省、全國、國際各種比賽無數次,獲得金、銀牌38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