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古時“孝道”的典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大孝子,其中有四個是焦作人,分別是西漢末年武陟小董村賣身葬父的董永,東漢光武中興時沁陽水北關村刻木事親的丁蘭,東漢時期溫縣埋兒奉母的郭巨,晉朝沁陽崇義扼虎救父的楊香。
中國古代講的是以孝治天下,諄諄告誡人們“百善孝為先”,古人的拳拳孝心確實令人感動,孝行實在值得讚頌,此意本無可厚非。然而,由於古人對孝的推重、宣傳竟然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現在看來有些荒唐,有的可以說是愚忠愚孝的封建糟粕。如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十二的郭巨埋兒。郭巨家裏貧窮,兒子與母親爭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便準備把兒子埋掉。好在挖坑挖到米把深的時候,竟然挖出一罐金子。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九的刻木事親,說是的“子欲孝而親不在”的丁蘭,用木頭刻了父親、母親的像,供奉在家中,對之畢恭畢敬,虔誠孝順,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凡事都與木像商量,出門必向木像辭別,回家必向木像請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自己才動筷子,借此表達對父母的哀思。除此之外,古人對孝還有些誇大的成分。如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二十的扼虎救父,說的是晉朝時期沁陽崇義鎮14歲的女孩子楊香,給在地裏幹活的父親送飯時,發現一隻猛虎把父親撲翻在地,便奮不顧身,用力將飯罐向老虎頭上砸去,並卡住老虎的咽喉,救下父親。
盡管這些孝的故事中有糟粕,有誇大的成分,但人們還是願意稱頌之,因為孝的主題畢竟是善、是愛。如今懷川大地對“郭巨埋兒”還流傳有“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的民謠。“刻木事親”也流傳有“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的民謠。“虎掀父翻真危急,女與虎鬥不顧身。頃刻之間就解脫,奇聞奇事真驚人”的民謠,更是對“扼虎救父”的楊香由衷的讚美。
善與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結果也是美好的。“郭巨埋兒”感動了蒼天,上天賜金於他。董永“賣身葬父”,贏得“七仙女”下凡,成就了家喻戶曉的《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