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農氏 (本報資料圖片) |
□李慶森
據傳說,神農嚐百草時常常使用一根“赭鞭”。赭鞭是法力無邊的神鞭,神農嚐百草時就用它采掘草藥,確定藥材的藥性。
相傳,這根神鞭就是用丹河岸邊竹林裏的神竹的竹根做成的。唐司馬貞撰寫的《補史記·三皇本紀》記載說,“神農以赭鞭(一種紅色的竹根)鞭(動詞,意為采掘)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古代典籍的記載和民間傳說的相互印證,為焦作的曆史文化資源增添了光彩。
劃地成澗的傳說
據《懷慶府誌·輿地誌·溫縣》(2005年11月版)記載:“神農澗,在縣(城)西門內,舊傳炎帝采藥至此,以杖劃地成澗。”
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據傳說,炎帝神農自從在丹河畔無意之間發現生薑的妙用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嚐盡天下百草,找出那些能夠強身健體、治病防疫的草藥,造福千家萬戶。他從神農山百草窪開始,不辭辛苦地一一嚐遍了七八百種植物,初步認定了山藥、地黃、菊花、牛膝、葭灰、竹、紫苑、車前、百合、石斛、知母、皂角、葫蘆巴、防風、茭白、桔梗、山楂、葛根、苦參等一百多種中草藥,不由得心花怒放,連連讚歎:“神農山,好地方啊!”“百草窪,寶地啊!”
緊接著,神農又逐步擴大範圍,風塵仆仆地向東、向南一路尋覓,踏遍了深山峻嶺、河流、湖泊、灘塗,就連路邊、溝壑的一草一木也不放過。
一天,神農從百草窪出發,輾轉來到如今溫縣和孟州市交界的地方,不由得暗暗叫苦。原來,這裏是一片易澇、重堿的低窪沼澤,沁水、沇河、豬龍河、湨水、沇河等河水都在這裏彙集。本來,它們順著地勢一路奔來是可以彙入黃河的,可惜一道四五十裏長的清風嶺橫在黃河北岸,擋住了去路。
正值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其他地方種植的稻、麥、粟、稷、菽(豆)等五穀和菜蔬,都蓬蓬勃勃,碧波蕩漾,村村寨寨都是一派人歡馬叫的農家樂景象。這裏卻一片荒涼,炊煙不起……
神農站在清風嶺上舉目四望,但見沼澤地上,除了幾叢不知名的野草外,就是白花花的鹽堿,發黑泛綠的泥潭不時“咕、咕、咕”地冒出一些發酸發臭的氣泡……看到這些,神農不禁潸然淚下,心裏難過極了。他暗暗自責,自己四處奔走,辛辛苦苦地教民耕作,怎麼沒有想到疏通河道,治理這些沼澤地呢?
此後,一連幾天,神農顧不上吃飯、睡覺,沿著清風嶺來回走了幾趟,終於為幾條河流選定了入河口。
這天中午,神農跪在清風嶺上,撮土為爐,插草為香,三跪九拜之後,雙手高高舉起神鞭(赭鞭),向上帝訴說了自己決心劈開清風嶺、疏通河道的願望,祈求給予神力相助。
此時,麗日藍天,豔陽高照,清風徐徐,一群喜鵲在不遠處的柳林裏鳴唱不休,一道絢麗的彩虹刹那間出現在黃河之上……
祥瑞出現了,神農滿意地笑了。他高高擎起神鞭,驚天動地地大喝一聲:“清風嶺,為了天下百姓,我要劈嶺開河,讓路!”但見神鞭指處,清風嶺“轟隆隆”裂開了一道百餘丈寬、直貫黃河的河道,窪地、沼澤裏常年淤塞的積水奔湧而出。
此後,神農又接連疏通了沇河、湨水、瀧河等河流的入河口。
不久,溫縣、孟州市沿黃河的窪地、沼澤地就出現了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景象,漸漸變成了林茂糧豐、人歡馬叫的米糧川。
餘論
焦作具有數千年的悠久農耕文化,曆來有“惜土如金”、“種地如繡花”的優良傳統,至今依然是全國聞名的糧食高產地區。
關於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在焦作城鄉家喻戶曉。人們崇拜神農、敬畏神農,把這位傳說中的人文始祖視為萬能之神,將農耕、漁獵、中醫藥、商業、陶器、農具等重大發明都歸功於他一人之身。每年農曆三月舉行神農山祭祀大典時,方圓百裏的男女老少都風塵仆仆地趕來朝山進香,那頂禮膜拜的虔誠、莊嚴肅穆的場麵足以讓人感動。
毫無疑問,這種現象是農耕文化傳統的遺存,也是廣大人民英雄崇拜情結的生動體現。當我們審視這些美麗的遠古神話傳說之時,除了讚美我們的曆史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之外,是否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深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