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載有宋錦故事的古誌書片段。 (本報資料照片) |
□薛更銀
宋錦,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出生於懷慶府武陟縣城東宋家莊(今武陟縣詹店鎮宋莊),雍正乙酉拔貢,壬子癸醜聯捷進士,官至瓊州知府、署廣州海防軍民府、澳門軍民府,誥授其“奉政大夫”,著有《重棉說》、《四川嶺南詩集》二卷、《犍為縣誌》等。
由於宋錦居官清正,博學多才,多次受到皇上的嘉獎,其子弟勤學上進,家族中數十人受過皇封,所居之處人稱“宋官宅”,顯赫一時,當地流傳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
拒受賄賂
宋錦在乾隆六年(1741年)任四川同考官時,犍為縣有一個潘員外,為了使兒子考試時得到照顧,決定給宋錦送些禮。他打聽到宋錦鐵麵無私,就別出心裁送了一鬥綠豆。當時四川不產綠豆,而天氣炎熱,故有錢人家重價於北方購得綠豆,十分珍貴。
潘員外見到宋錦,賠著笑臉說:“今日見麵,無以為敬,特進綠豆一鬥,為公消暑解瘴,望公不棄。”宋錦故做不解地問:“送禮為何?”潘員外忙說:“今年犬子應試,希望得到您的提攜。”宋錦大怒:“潘員外既有要事相托,為何送此賤物?”潘員外莫名其妙,訥訥地問:“宋公何出此言?”宋錦說:“在我家鄉,此物是喂牲口之用,其不有辱於我?”遂吩咐左右說:“將此人連物一起逐出。”
潘員外十分惱火,他和主考官是親戚,便將此事添油加醋告訴了主考官。主考官說:“若非如此,我要辦他個出言不遜、有辱民俗之罪。”這句話被主考官的一個手下聽見,告訴了宋錦。宋錦馬上命家人宋喜,連夜馬不停蹄趕到老家,命人在柴草院、牲口棚內的槽前,都放上一袋綠豆,不得有誤。待主考官派的人來到宋錦老家,私下一訪問,果然見每個槽前都放有綠豆,遂回去稟報。主考官看到確實如此,也不好說什麼。潘員外的公子,因才學不濟,最終沒被錄取。
智懲惡吏
宋錦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告老歸家。當時,武陟縣衙有一惡吏,姓李名昌,專管催收錢糧,所到之處魚肉百姓,要吃要喝。這一日,李昌來縣東千秋鄉一帶催糧。
一個認識宋錦的人,來和宋錦講此事。宋錦聽後說:“你們讓他來我家催糧,他在我大門口一吵一鬧,我就好辦了。”
那人回去一說,裏長說:“好辦。”不多時,李昌領著一夥人到了。李昌先對裏長說:“今天中午先安排兄弟們吃好、喝好,下午好讓他們去催那些刁民的欠糧。”裏長說:“吃喝好說,隻是本鄉有一大戶,十分難辦,非李大人親去不可。”李昌把嘴一撇說:“那我先去看看,叫什麼?住在哪裏?”裏長說:“在宋家莊東頭,門朝南,叫宋錦。”李昌說:“宋金、宋銀也不中。說去就去,看我先把這個釘子戶給他拔掉。”說著領了幾個人,來到宋家莊。
一到村東頭他就嚷嚷:“宋錦,誰是宋錦?宋錦出來。”宋錦正在自家的大門口乘涼,李昌領人來到大門口問:“你可是宋錦?”宋錦說:“正是。”李昌說:“你把你應繳的糧準備一下,馬上繳到縣裏。”宋錦說:“我明日就派人送到縣上,我寫一封信,煩你帶給縣太爺,可好?”李昌一聽他繳糧,又聽說讓捎信,就順口說:“中。”
李昌在裏長那裏,吃喝玩樂了一天,回縣裏去了,倒是沒有忘記捎信的事,把書信呈給縣太爺。縣太爺一看大怒,說:“無用的奴才,淨給我找事,重打四十,拉出去,今後永不再用。”
原來信上寫的是:“中過皇榜,領過萬民。狗腿奴才,敢叫宋錦。重打四十,趕出衙門。年終考績,此算一罪。”清朝吏製,每年對縣級官員的考評,主要依據便是在鄉的退休的官員和鄉紳耆老的評語,有關前程,縣太爺怎能不發怒?
憂心為民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武陟東馬營口一片汪洋,清廷下大力氣多次堵口固堤,可成效甚微,於是決定在頭道堤之北再建築一個大堤,作為把守黃河的一個重要屏障。當時設計是按現在京廣線的走向,沿何營、馬營、宋莊、王莊等村北修建大堤。
宋錦此時年逾花甲,又體弱多病,可是親自領人勘察地形。他勘察後發現,何、馬、宋、王諸村以北地勢低窪,若在此處建堤工程浩大,而搬遷之民又多,不如修在何、馬、宋、王諸村以南,地勢較高,工程造價相對較低。
此時,河北道台來訪宋錦(河北道治所在今嘉應觀)。見麵寒暄後,河北道台說:“皇上體恤民情,決定在我們這裏修建大堤,以固水防患。”說著拿出一張地圖說:“這是下官草繪的地圖,請宋公指教一二。”宋錦一看,果然地圖上繪製的大堤位置正在何、馬、宋、王諸村以北。宋錦想:若明說,可能會造成誤會,就指著地圖說:“大人勘察地形,費力不小,隻是……”說著用手指著地圖上的宋莊說:“我的子弟們一個個都怕水,怕得要命啊!”道台若有所思地用手在地圖上的宋莊村南一畫說:“明白了。”
宋錦一句話,使大堤改道,改在了現在的位置,既減少了屯堤的費用,又使得何營、馬營、宋莊、王莊等村民少了搬遷之苦。二百多年來,此地民眾提起來便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