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軍
談起沁陽的九峰山,估計很多人會不知道,而提及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明代科學家“布衣王子”朱載堉,焦作人沒有幾個不知道的,九峰山山腳便是李商隱的原籍唐代雍店所在地,鄭王朱載堉更是永遠長眠在這個太行南山。
九峰山聳立在沁陽東北部山王莊鎮境內的太行山南麓,東起丹河口,西止鄭常路,北依太行,麵迎平川,發源於山西省高平市的丹河水在九峰山山後轉了個大彎後,終於在山之左翼奔出太行,由九峰山山腳沿西南方向朝著丹河入沁(河)口蜿蜒而去。九峰山是由九座高低起伏、渾圓的山嶺組成,金、木、水、火、土、天、地、人、神九座山峰自西向東蜿蜒相連,綿延達1.5公裏。九峰山沒有高山,少有峻嶺,平均海拔高度僅在300米左右。山上青翠秀俏,山下翠竹搖曳,丹水蜿蜒,沃野棋布,名人名跡與田園風光的完美結合,造就了九峰山千年風水寶地。
從遠古到現在,古老覃懷特有的文化讓九峰山始終充滿著活力和張力,除去李商隱、朱載堉這兩位讓覃懷人引以為豪的名人不論,單就那一條連通南北、通達三晉的太行陘道(又名丹陘),便不知能改寫多少篇華夏的曆史。武王伐邘、莊公伐晉、秦王援長平、劉邦守太行、曹孟德橫戈北上、李克用縱馬南下……一幕幕數不清的王朝演義,成就了多少豪傑;周穆王八駿升太行、孔夫子周遊曾問禮、李太白五月羊腸苦、於廷益寒暑碗城行、鄂容安夜訪九峰寺、王泰順馱鐵闖天下……這一曲曲道不盡的人間風情,成就了多少誌士。可以這樣說,九峰山周邊不足5公裏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踩出覃懷文化的濃漿。如果站在九峰山的平梁之上,便可以把覃懷文化中極為響亮的18個元素送入人們的視野,現按照時空遠近的順序采擷在此與大家共賞。
這18個文化元素分別是:道、城、河、窯、林、園、賢、驛、店、廟、刻、刹、寺、寨、辣、藥、墳、景。
“道”,這條道便是那條連通南北、通達三晉的太行孔道,史上人稱丹陘、太行陘、太行道,為古代“太行八陘”之第二陘,東距九峰山4.5公裏~0.2公裏。據《懷慶府誌(山川誌)》記載:“太行陘,在府城西北三十裏,一名丹陘。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中有八陘,此其一也。土人名小口,為入晉徑道。”正是這條入晉陘道,演繹了覃懷在中國曆史上數不勝數的戰略爭奪,促成了古代覃懷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
“城”,這座城指邘國故城,東距九峰山4.5公裏。邘國在商代末期稱為鄂國,為殷紂王三大諸侯之一的鄂侯封地,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姬發的第二個兒子邘術被封此地,建立邘國。春秋時期,邘國被鄭國占領。邘國是武王翦商攻伐商紂的第一場戰役,以此北扼太行陘,掃清了攻取朝歌的最大障礙。
“河”,這條河指丹河,呈半“凹”字形環衛於九峰山四周。如果說丹河是古代覃懷的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那麼九峰山就是這條要道的陸上中轉站。由九峰山向北通過丹河峽穀的“丹陘”、“丹道”,成為覃懷河進入山西的又一條秘密便捷的通道;向東通過小丹河可直達衛河流域,從而溝通京師與華北。那個據說是與都江堰齊名的丹河九道堰水利樞紐工程就曾條條橫臥在九峰山腳下的丹河中央,成為九峰山這個陸上中轉站的水上交通樞紐。
“窯”,這個窯指山王莊鎮的盆窯,距離九峰山2.5公裏。盆窯村因世代燒製陶盆而得名,這裏生產的黑陶製品因曆史悠久、工藝精湛而名揚天下,是中國著名的黑陶之鄉。有史以來,盆窯黑陶一度與山東日照、陝西秦塬、河北館陶並稱中國四大黑陶生產中心。
“林”,林即竹林,人稱“丹沁竹林”,距九峰山10公裏以內。《山海經》上所載的“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入中河”,指的就是九峰山腳下的這片土地,從春秋戰國至今,這裏便“村村門前水,處處竹為家”,翠竹蔥鬱、溪水清澈、環境幽雅,有“竹塢”之美譽。據專家考證,“丹沁竹林”為華北地區人工栽培竹林麵積最大、品種資源最多的地區。
“園”,即沁園,全稱沁水公主園,距離九峰山0~5公裏。沁園是東漢明帝為其最寵愛的第五個女兒劉致所建的園林,後成為皇家公主園林的泛稱,著名詞牌《沁園春》也由此取意。《懷慶府誌》(清順治十七年版)載,沁園在“在府城東北三十裏,沁水北岸”,這裏的府城即當時的懷慶府,現今的沁陽市區。沁陽市區地處山王莊鎮及九峰山南偏西方向,距九峰山15公裏,隱隱向人們表明了當年那“水榭宜時陟,山樓向晚看”的沁園在九峰山附近極致的美麗景象。
“賢”,指“竹林七賢”,九峰山腳下方圓數裏。以九峰山為核心的丹水河畔,自古以來便以其竹溪融融的風光、清幽靈秀的景致吸引了文人雅客們的造訪,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更是在此留下了宴遊講學的足跡。後人為紀念七賢中山濤、王戎,便把九峰山下的竹林小村叫山王莊村。幾年前,距九峰山2.5公裏的博愛縣皂角樹村還發現了“竹林七賢”亭碑。
“驛”,千年古鎮萬善驛,東距九峰山2.5公裏。萬善驛,是覃懷河內經太行陘道北上山西的南端起始點,有曆史記載以來就已成為覃懷地區著名的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與太行道相關的所有曆史事件幾乎都離不開這個千年古鎮,在曆史上所占據的地位由此可見。
“店”,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故裏雍店,北距九峰山1.8公裏。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八月,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李商隱嶽父)攻打叛將劉稹,劉稹的大將張巨、劉公直兩人繞道萬善南五裏,把雍店一把火焚毀。雍店東部今博愛縣江陵堡附近為東原地,有資料記載為李商隱祖塋地,北距九峰山1.5公裏。
“廟”,這個廟指供奉唐代醫學家“藥聖”孫思邈的藥王廟,位於博愛縣圪壋坡,西距九峰山1.5公裏。圪壋坡鳳凰嶺上的火炬觀為豫北地區最大的道觀火炬觀,有資料記載為唐太宗李世民賜建,與湖北武當山藥王廟遙相呼應,極負盛名。
“刻”,唐代摩崖石刻,又稱石佛灘摩崖造像,位處九峰山東側丹河對岸,距九峰山0.1公裏。石佛灘摩崖石刻分布在南北長約100米、高約20米的懸崖峭壁上,共有佛龕59座,造像82尊,銘記4方。龕高0.2~1米,上部呈半圓弧形,兩側雕刻立柱,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