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山陽
“鎖水閣”又名“文峻閣”,位於孟州市化工鎮北開儀村南的黃河大堤旁,是萬裏黃河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鎖水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然而,時常泛濫的黃河也給沿途的子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在與黃河的鬥爭中,由於科學不發達,古時人們相信依靠鎮水神物的力量可以戰勝黃河。“鎖水閣”是人們塑造的鎮水神物之一。聳立在黃河岸邊的“鎖水閣”,坐北朝南麵對黃河,有著非凡的氣勢,承載著人們希冀黃河安瀾的理想,寄托了人們對平安與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鎖水閣”沒能逃脫命運的劫難。
據《孟縣誌》記載:“鎖水閣在城東5裏海頭村;文峻閣在城東南4裏開儀村。”相傳二閣均係明代崇禎年間邑令李希揆建造,位於海頭村南的“鎖水閣”高16.2米,長寬各6.2米。李希揆修造“鎖水閣”的用意是鎖住黃河水不使為患,卻事與願違,黃河水仍泛濫不斷,100年以後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黃河泛濫孟州,衝毀大量良田房屋,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原本用來鎮守黃河水的“鎖水閣”也被咆哮的黃河水吞沒。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當時的孟縣知縣徐勳在北凱儀村(今北開儀村)選址再建“鎖水閣”,高31.6米,將“鎖水閣”和“文峻閣”合二為一,上題“鎖水閣”,下題“文峻閣”。但是,僅僅過了7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水再次泛濫,從南開儀村決口,奪蟒河北侵,漫過海頭、北開儀、孟港、新城、田寺、桑坡等村,衝毀民房數百間。這次決口,“鎖水閣”成為最先被淹沒的對象,人們通過建造“鎖水閣”鎮住泛濫的黃河水的願望再次破滅,隻留下了“兩河並一河,先打‘鎖水閣’,撤了化工村,桑坡走黃河”這句流傳至今的民謠。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時任孟縣知縣的姚詩雅在原閣遺址重修“鎖水閣”,並雇專人管理“鎖水閣”,還將附近的12畝土地劃歸其管轄,立上了“桃潭書院”的名字,使“鎖水閣”在承繼原有信仰的同時,成為一個擁有樓閣亭台的書院。再修的“鎖水閣”高30米,周長13.3米,磚石結構,坐北朝南,正麵上下各有磚券拱門,下楣橫嵌青石,陰鐫楷體“鎖水閣”字樣。字體0.3米左右,蒼勁雋拔,灑脫大方。背高層為磚券長方門窗,間含正方小孔木欞,雅以美觀。東西兩廂中上層各為磚券圓窗,內含斜方小孔木欞,剔透玲瓏。閣頂呈坡麵形狀,朱脊飛簷,琉璃寶頂,直插雲天;東西各嵌有彩陶雕塑壁畫造像,其西為“秦檜跪罪”,東為“嶽飛智戰金兀術”。
據當地居民講,民國初年時,“鎖水閣”還保存完好。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借閣設置據點,“鎖水閣”成為黃河以北地區封鎖黃河渡口的一座重要炮樓,“鎖水閣”上的壁畫等遭到掠奪破壞,閣頂文物也蕩然無存。
雖然曆盡劫難,但“鎖水閣”仍然是沿黃群眾心目中的一座能夠鎮水祛邪、確保安瀾的神聖殿堂。經過當地群眾多次修葺,使它保持了明清兩代建築的藝術特色。如今,曆盡滄桑的“鎖水閣”仍聳立在黃河岸邊,高大挺拔,氣勢雄偉。登閣遠眺,可見黃河煙波浩淼,河灘翠綠如毯,使人襟懷開闊,情趣怡然。微風吹來,“鎖水閣”四角挑簷上懸掛著的銅鈴叮咚有聲,“鎖水閣”與其旁的垂柳相互輝映,贏得了“文閣垂蔭”美稱,躋身“孟州八景”之列。記者 楊 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鎖水閣”又名“文峻閣”,位於孟州市化工鎮北開儀村南的黃河大堤旁,是萬裏黃河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鎖水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然而,時常泛濫的黃河也給沿途的子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在與黃河的鬥爭中,由於科學不發達,古時人們相信依靠鎮水神物的力量可以戰勝黃河。“鎖水閣”是人們塑造的鎮水神物之一。聳立在黃河岸邊的“鎖水閣”,坐北朝南麵對黃河,有著非凡的氣勢,承載著人們希冀黃河安瀾的理想,寄托了人們對平安與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鎖水閣”沒能逃脫命運的劫難。
據《孟縣誌》記載:“鎖水閣在城東5裏海頭村;文峻閣在城東南4裏開儀村。”相傳二閣均係明代崇禎年間邑令李希揆建造,位於海頭村南的“鎖水閣”高16.2米,長寬各6.2米。李希揆修造“鎖水閣”的用意是鎖住黃河水不使為患,卻事與願違,黃河水仍泛濫不斷,100年以後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黃河泛濫孟州,衝毀大量良田房屋,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原本用來鎮守黃河水的“鎖水閣”也被咆哮的黃河水吞沒。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當時的孟縣知縣徐勳在北凱儀村(今北開儀村)選址再建“鎖水閣”,高31.6米,將“鎖水閣”和“文峻閣”合二為一,上題“鎖水閣”,下題“文峻閣”。但是,僅僅過了7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水再次泛濫,從南開儀村決口,奪蟒河北侵,漫過海頭、北開儀、孟港、新城、田寺、桑坡等村,衝毀民房數百間。這次決口,“鎖水閣”成為最先被淹沒的對象,人們通過建造“鎖水閣”鎮住泛濫的黃河水的願望再次破滅,隻留下了“兩河並一河,先打‘鎖水閣’,撤了化工村,桑坡走黃河”這句流傳至今的民謠。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時任孟縣知縣的姚詩雅在原閣遺址重修“鎖水閣”,並雇專人管理“鎖水閣”,還將附近的12畝土地劃歸其管轄,立上了“桃潭書院”的名字,使“鎖水閣”在承繼原有信仰的同時,成為一個擁有樓閣亭台的書院。再修的“鎖水閣”高30米,周長13.3米,磚石結構,坐北朝南,正麵上下各有磚券拱門,下楣橫嵌青石,陰鐫楷體“鎖水閣”字樣。字體0.3米左右,蒼勁雋拔,灑脫大方。背高層為磚券長方門窗,間含正方小孔木欞,雅以美觀。東西兩廂中上層各為磚券圓窗,內含斜方小孔木欞,剔透玲瓏。閣頂呈坡麵形狀,朱脊飛簷,琉璃寶頂,直插雲天;東西各嵌有彩陶雕塑壁畫造像,其西為“秦檜跪罪”,東為“嶽飛智戰金兀術”。
據當地居民講,民國初年時,“鎖水閣”還保存完好。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借閣設置據點,“鎖水閣”成為黃河以北地區封鎖黃河渡口的一座重要炮樓,“鎖水閣”上的壁畫等遭到掠奪破壞,閣頂文物也蕩然無存。
雖然曆盡劫難,但“鎖水閣”仍然是沿黃群眾心目中的一座能夠鎮水祛邪、確保安瀾的神聖殿堂。經過當地群眾多次修葺,使它保持了明清兩代建築的藝術特色。如今,曆盡滄桑的“鎖水閣”仍聳立在黃河岸邊,高大挺拔,氣勢雄偉。登閣遠眺,可見黃河煙波浩淼,河灘翠綠如毯,使人襟懷開闊,情趣怡然。微風吹來,“鎖水閣”四角挑簷上懸掛著的銅鈴叮咚有聲,“鎖水閣”與其旁的垂柳相互輝映,贏得了“文閣垂蔭”美稱,躋身“孟州八景”之列。記者 楊 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