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消逝了的沁陽手工工藝:撈毛紙
更新時間:2015-4-2 16:00: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知從何年何代起,沁陽沿沁河一帶的龍泉、魏村、高村、常樂等十幾個村幾乎村村撈毛紙,家家有作坊。有的幾家合作,有的單打獨幹。解放後並入農業合作社,村裏的大隊小隊都有大規模的撈紙作坊。到了20世紀70年代,造紙廠代替了手工撈毛紙。麥秸是撈紙的主要原材料。首先將麥秸撂進淋灰裏浸泡,水、石灰和麥秸按一定比例兌成。浸泡的目的是將麥秸腐蝕變軟。灰池是用石頭和三合土砌成的,大約1.5米寬、2米長、2米深。麥秸泡過石灰水後,撈出來該上蒸鍋了。

  蒸鍋是直徑為1.6米的大鐵鍋,注入清水,上棚木棍,木棍上垛麥秸,通常垛有3~4米高,圓形,四圍用泥巴糊嚴,以防漏氣。鍋底燒焦炭。大火燒到第七天,就可以出鍋了。在熏蒸過程中,一方麵用紮鍋槍在麥秸垛上紮孔,以便使蒸汽串勻、蒸透;另一方麵不斷地往鍋裏續水,以免幹鍋。

  打開泥封,出鍋的麥秸就變成了又軟又糟的粗瓤了。用鐵杈裝上架子車拉到淘麥秸池裏開始清洗,這道工序叫做“洗灰”。淘麥秸池往往壘在圍村河邊或者門前的水渠裏。水是流動的,不斷地用鐵杈攪動、翻騰,目的是將粗瓤中的灰水淘淨。

  下一步就要上碾盤“碾壓”了。毛驢拉著石碾轉圈,人不斷地加瓤、翻瓤、鋪勻。每一碾需要3~4個小時的碾壓,直到將粗瓤碾得粉碎,變成細瓤。下一道工序就是“撞瓤”。

  撞袋是用棉線紡成的粗布做的,口徑約50厘米,長約2米;撞杆是在一根長約2米的木棍頭安上半圓形的木頭製成的,將適量細瓤和撞杆頭放入撞袋,木柄露在外麵,紮緊口袋,放進撞坑裏有節奏地撞擊。撞瓤坑設在河沿。河沿有石頭壘的平台,當做操作台,平台與水麵相距一尺左右。人站在平台上,將撞袋放入水中,每撞一下,翹一下撞杆,使撞袋內充滿空氣,以便順利抽回撞頭再撞第二下,撞夠150~200下。目的是進一步清洗石灰和雜質。有經驗的撞工憑借聽聲音來判斷瓤是否撞淨,聲音沉悶,證明還不到火候,直到聲音清爽才可停止。

  瓤撞好後取出撞杆,在平台上擰幹,擠淨撞袋裏的水,再將細瓤倒入“陷坑”。陷坑是用四塊石板在地坑中扣成的儲漿池,長、寬、深都為1.5米左右。陷坑一側是個淺坑,作為人的立足之地,人站在裏麵,陷坑口沿正好齊腰,便於操作。在陷坑裏注滿清水,將撞好的細瓤在陷坑中(一坑3袋瓤)用耙杆反複攪拌、化泡,經過幾個小時的放置、沉澱,就可以撈紙了。

  撈紙有個口訣:“挖一下,鏟一下,翻過來,掀起來。”說的是,雙手托著密度很細的竹簾子(下有托架)在陷坑裏像舀水一樣挖一下,緊接著像鏟土一樣向外推一次,目的是讓懸浮在水裏的細瓤均勻地吸附在竹簾上。竹簾從水中撈出後翻蓋在趴台上,趴台兩邊用蘆葦定有規矩,稱“葦誌”。上動不停,將一邊的簾杆(竹簾兩側的木棍)輕輕壓一下再慢慢掀起,紙漿留在了趴台上,這道工序叫做“揭簾”。根據紙張的規格不同,一簾能撈2~4張紙,每兩張紙中間用界布分開,界布是一條很窄的布條,固定在竹簾上,由於界布不沾瓤,所以起到分割的作用。剛出水的紙噙水多,一張張摞起來有200張左右,用木板壓住進行擠壓使紙幹爽,叫做“壓幹”。這一切都在趴台上完成。趴台是一整塊石板,大約2米長,1米寬,四圍刻有水槽用來淋水。水槽跟陷坑相通,壓紙淋下的水又回到了陷坑裏。

  “撈紙”就是這樣來的,整個過程純粹是手工操作,不借用任何電力設備。

  毛紙的規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2尺、1.3尺、1.4尺不等,正方形。婦女們負責將男人們撈出的紙一摞摞放到圪杈上。“圪杈”是在“丫”字形的樹杈上綁上高粱秸等作為托紙的工具。將圪杈靠在牆根,將紙小心地掀起搭在鬃毛刷上,再一張張貼在牆上,鋪展刷平,叫做曬紙。

  曬紙是有技巧的。剛撈出的紙是濕的,又疊摞在一起,如果揭不起來這一張就報廢了,男人們就白辛苦了。貼在牆上的紙曬幹後,先揭起一個角,叫“打紙角”,目的是為了順利揭紙不致撕破。有時夜裏刮大風,第二天清早看見滿大街都是毛紙,大人小孩就追著攆著撿拾,既緊張又辛苦!

  下一步就是點數、打捆。每40張為一刀,80張為一大刀,用折張分開,100刀為一繩,4000張。舊社會人們挑著扛著趕廟會,銷往臨近的村鎮和周圍縣市。賣來的錢除了柴米油鹽日常生活開銷和供子女上學外,有的還蓋房置地擴大再生產。解放後,沁陽縣供銷社專門在俺村設立了“龍泉黃紙棧”,收購各種毛紙。記得在生產隊時,一繩1.05尺的毛紙收購價為30元,勞力多的人家一年能掙1000多元錢,算是富裕戶。收購上來的毛紙運到城裏,再輾轉運到開封,然後銷往全國各地。開封有一條街叫做東大街,專門向全國各地批發俺們的毛紙。□都屏君

 

 

文章編輯:wxj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消逝了的沁陽手工工藝:撈毛紙
2015-4-2 16:00: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知從何年何代起,沁陽沿沁河一帶的龍泉、魏村、高村、常樂等十幾個村幾乎村村撈毛紙,家家有作坊。有的幾家合作,有的單打獨幹。解放後並入農業合作社,村裏的大隊小隊都有大規模的撈紙作坊。到了20世紀70年代,造紙廠代替了手工撈毛紙。麥秸是撈紙的主要原材料。首先將麥秸撂進淋灰裏浸泡,水、石灰和麥秸按一定比例兌成。浸泡的目的是將麥秸腐蝕變軟。灰池是用石頭和三合土砌成的,大約1.5米寬、2米長、2米深。麥秸泡過石灰水後,撈出來該上蒸鍋了。

  蒸鍋是直徑為1.6米的大鐵鍋,注入清水,上棚木棍,木棍上垛麥秸,通常垛有3~4米高,圓形,四圍用泥巴糊嚴,以防漏氣。鍋底燒焦炭。大火燒到第七天,就可以出鍋了。在熏蒸過程中,一方麵用紮鍋槍在麥秸垛上紮孔,以便使蒸汽串勻、蒸透;另一方麵不斷地往鍋裏續水,以免幹鍋。

  打開泥封,出鍋的麥秸就變成了又軟又糟的粗瓤了。用鐵杈裝上架子車拉到淘麥秸池裏開始清洗,這道工序叫做“洗灰”。淘麥秸池往往壘在圍村河邊或者門前的水渠裏。水是流動的,不斷地用鐵杈攪動、翻騰,目的是將粗瓤中的灰水淘淨。

  下一步就要上碾盤“碾壓”了。毛驢拉著石碾轉圈,人不斷地加瓤、翻瓤、鋪勻。每一碾需要3~4個小時的碾壓,直到將粗瓤碾得粉碎,變成細瓤。下一道工序就是“撞瓤”。

  撞袋是用棉線紡成的粗布做的,口徑約50厘米,長約2米;撞杆是在一根長約2米的木棍頭安上半圓形的木頭製成的,將適量細瓤和撞杆頭放入撞袋,木柄露在外麵,紮緊口袋,放進撞坑裏有節奏地撞擊。撞瓤坑設在河沿。河沿有石頭壘的平台,當做操作台,平台與水麵相距一尺左右。人站在平台上,將撞袋放入水中,每撞一下,翹一下撞杆,使撞袋內充滿空氣,以便順利抽回撞頭再撞第二下,撞夠150~200下。目的是進一步清洗石灰和雜質。有經驗的撞工憑借聽聲音來判斷瓤是否撞淨,聲音沉悶,證明還不到火候,直到聲音清爽才可停止。

  瓤撞好後取出撞杆,在平台上擰幹,擠淨撞袋裏的水,再將細瓤倒入“陷坑”。陷坑是用四塊石板在地坑中扣成的儲漿池,長、寬、深都為1.5米左右。陷坑一側是個淺坑,作為人的立足之地,人站在裏麵,陷坑口沿正好齊腰,便於操作。在陷坑裏注滿清水,將撞好的細瓤在陷坑中(一坑3袋瓤)用耙杆反複攪拌、化泡,經過幾個小時的放置、沉澱,就可以撈紙了。

  撈紙有個口訣:“挖一下,鏟一下,翻過來,掀起來。”說的是,雙手托著密度很細的竹簾子(下有托架)在陷坑裏像舀水一樣挖一下,緊接著像鏟土一樣向外推一次,目的是讓懸浮在水裏的細瓤均勻地吸附在竹簾上。竹簾從水中撈出後翻蓋在趴台上,趴台兩邊用蘆葦定有規矩,稱“葦誌”。上動不停,將一邊的簾杆(竹簾兩側的木棍)輕輕壓一下再慢慢掀起,紙漿留在了趴台上,這道工序叫做“揭簾”。根據紙張的規格不同,一簾能撈2~4張紙,每兩張紙中間用界布分開,界布是一條很窄的布條,固定在竹簾上,由於界布不沾瓤,所以起到分割的作用。剛出水的紙噙水多,一張張摞起來有200張左右,用木板壓住進行擠壓使紙幹爽,叫做“壓幹”。這一切都在趴台上完成。趴台是一整塊石板,大約2米長,1米寬,四圍刻有水槽用來淋水。水槽跟陷坑相通,壓紙淋下的水又回到了陷坑裏。

  “撈紙”就是這樣來的,整個過程純粹是手工操作,不借用任何電力設備。

  毛紙的規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2尺、1.3尺、1.4尺不等,正方形。婦女們負責將男人們撈出的紙一摞摞放到圪杈上。“圪杈”是在“丫”字形的樹杈上綁上高粱秸等作為托紙的工具。將圪杈靠在牆根,將紙小心地掀起搭在鬃毛刷上,再一張張貼在牆上,鋪展刷平,叫做曬紙。

  曬紙是有技巧的。剛撈出的紙是濕的,又疊摞在一起,如果揭不起來這一張就報廢了,男人們就白辛苦了。貼在牆上的紙曬幹後,先揭起一個角,叫“打紙角”,目的是為了順利揭紙不致撕破。有時夜裏刮大風,第二天清早看見滿大街都是毛紙,大人小孩就追著攆著撿拾,既緊張又辛苦!

  下一步就是點數、打捆。每40張為一刀,80張為一大刀,用折張分開,100刀為一繩,4000張。舊社會人們挑著扛著趕廟會,銷往臨近的村鎮和周圍縣市。賣來的錢除了柴米油鹽日常生活開銷和供子女上學外,有的還蓋房置地擴大再生產。解放後,沁陽縣供銷社專門在俺村設立了“龍泉黃紙棧”,收購各種毛紙。記得在生產隊時,一繩1.05尺的毛紙收購價為30元,勞力多的人家一年能掙1000多元錢,算是富裕戶。收購上來的毛紙運到城裏,再輾轉運到開封,然後銷往全國各地。開封有一條街叫做東大街,專門向全國各地批發俺們的毛紙。□都屏君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小村莊耍起美學變“網紅”
抗疫文創產品受歡迎
西陶武獅申報焦作“非遺”
看看家鄉的 文物“寶貝”
弘揚焦作黃河文化正當時
書海之中“靈魂衝浪”
一個向陽而生的農民豫劇團
市圖書館大力推進“書香焦作”建設
去年我市爭取4306萬元文物保護資金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