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敬村現隸屬於中站區府城街道辦事處,東北方距府城村半裏,北距造店村一裏。北敬村原來被周邊村莊的人叫做“北狗村”,據說是因為該村東邊的王彥章墓而得名。
《中國曆史人物辭典》載:王彥章(863年~923年),五代時後梁勇將,字賢明,壽張人,少為軍卒。史書記載,唐末天下大亂,黃巢部將朱溫招兵,王彥章應募從軍,同時有數百人一同參軍,王彥章請求自己當隊長,眾人不同意,王彥章說我天生一身雄壯之氣,你們根本比不上,才請求當你們的隊長,以後在一起殺敵立功。沒想到你們這樣不領情,還咄咄亂說。大凡健兒開口便言生死,今日未在兩軍陣前,就先給你們看看我腳上的功夫,我能光著腳在有蒺藜的地上走三五趟,你們有誰也能來試試。眾人開始以為他在說大話,沒想到王彥章真的走了幾趟,腳上一點事兒也沒有。眾人大驚失色,沒人敢上前效仿,都暗暗佩服不已。朱溫(唐末宋州碭山人,參加過黃巢義軍,後投靠唐王朝,成為黃巢義軍死敵。義軍被鎮壓後,他利用兵權廢掉並殺害唐哀帝,自立為帝,史稱五代後梁。朱溫荒淫無度,濫殺無辜,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昏君)聽說後,視王彥章為神人,因此提拔重用了他。
從此,王彥章就追隨朱溫轉戰各地,屢立戰功,軍職也隨之升遷。開始率領侍衛親軍,從開封府押牙、左監門衛上將軍,到行營左先鋒馬軍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又先後任濮州刺史、澶州刺史,還被後梁二世封為開國伯(侯),授北麵副招討使。因王彥章作戰驍勇,每戰必用兩支鐵槍,一支掛馬上,一支舞手中,衝鋒陷陣,無人能敵,將士們稱其為“王鐵槍”。《新五代史》載:“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王彥章的驍勇善戰征服了不少文人墨客,著名作家羅貫中在《五代殘唐》演史小說中,生動描述了王彥章、李存孝、黃巢等人的事跡。特別對王彥章在雞寶山一戰,連打晉王李克用麾下鄭績、李思昭、劉知遠等36員大將,作了詳細描述。古代作家施耐庵在《水滸傳》(金聖歎批注,119回本)裏借宋江之口對王彥章的勇猛進行標榜,其第六十九回“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中有:宋江再與盧俊義、吳用道:“我聞五代時,大梁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今日張清無一時,連打我一十五員大將,真是不在此人之下,定當是個猛將。”
王彥章的驍勇為五代時期各個軍閥實力派所看重,他們都想把王彥章攬於帳下,讓他為己效命疆場。在五代時期,各地割據勢力既互相勾結利用,相互之間又動武殘殺。有些人朝秦暮楚,反複無常,有奶便是娘。但王彥章一心跟定朱溫和後梁王朝,對其他軍閥實力派的威逼利誘一概不予理會,甚至在受到後梁皇帝懷疑、兵權受製和被剝奪後,仍甘心為後梁王朝賣命。後唐(唐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曾把王彥章全家老小擄去,想逼其降順,他也沒有順從,並殺掉說客。戰敗被俘後,後唐皇帝李存勖親自為他敷藥包傷,並三番五次派人勸降,王彥章仍拒不投降,並惡語相加,故意激怒李存勖,最後被殺。歐陽修在《五代史》中說:“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為無人,吾得全節之士三人焉…… 嗚呼,天下惡梁久矣!然士之不幸生其時者,不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祿者,必死人之事,如王彥章者,可謂得其死哉!”對王彥章“一臣不事二主”的氣節表示欽佩和表彰。古典戲劇《五代十國》唱詞中有“巳時死了李存孝,午時閃出王彥章”;“李存孝死到五車口,王彥章死到苟家灘”。據傳,五車口遺址在北敬村南麵,武陟縣境內西北末端,大概位置在小董鄉和西陶鎮之間的沁河邊上,距博愛縣金城村(古稱射犬)不會太遠。“苟家灘”就在北敬村南邊的“苟泉”,即現在的龍王廟大水塘附近。龍王廟的水泉有“苟泉”、“狗泉”、“靈泉”、“龍泉”等稱謂,其中“苟泉”與“苟家灘”相對應。《五代十國》雖是唱詞,且是後人編寫,但它從一個側麵佐證了王彥章曾在“苟家灘”即“苟泉”附近打過仗,遇難後可能會葬在當地。再者,距北敬村5公裏的北朱村有座朱溫墓,王彥章生前死命效忠朱溫,死後為其鎮守五車口,君臣相依也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
因為王彥章死命效忠朱溫和後梁王朝,被人們稱為朱溫的“狗”,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帶有一說法,凡有王彥章墓的地方,必定有一個小村莊叫“狗村”或“苟村”。在北敬村東北方就有一座王彥章墓(現在由於村莊東擴,此墓已經被民宅包圍),所以,北敬村以前被周邊村莊的人叫做“北狗村”,也就不難理解了。況且,也符合儒家“人弱村小取賤名”的觀念。清朝道光年間,修武縣令馮繼照為寫縣誌,將“狗村”改為“敬村”。因有南北兩個小村子,故一曰南敬村,另一曰北敬村,北敬村的村名由此而生。北敬村始於何時,現無資料可考,村人相傳是平姓和韓姓最早到此居住,村中曾有平胡同和韓胡同兩個地方。平姓沒有資料可考。韓姓在明朝中前期出了兩個名人,韓俊和韓偐兄弟二人從府城文廟學有所成,從其碑碣資料中可知,韓姓是宋朝望族,明初移居此地。據此,北敬村可能至少始於明代,最早應是宋朝末年。
□ 王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