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鼻城位於孟州市東北城伯鎮西姚村南的湨河(又稱蟒河)岸邊。乾隆版《孟縣誌》載:“無辟邑在前後姚之間,今按西姚村西南裏許,城跡猶存,高七尺許,南北長二十二步,東西長六十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溴水(即湨河)經無辟邑,世謂之無鼻城。”清初顧祖禹所編《讀史方輿紀要》載:“後魏孝文太和二十年,廢其太子恂為庶人,置於河陽(今孟州)無鼻城。” 《大清一統誌》卷之一百六十《懷慶府孟縣》載:“在孟縣東,後魏太和二十年廢太子恂置於河陽無鼻城……”如今已不見其全貌,僅有殘存遺址。
那麼,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廢太子元恂?又為什麼要把他囚禁在無鼻城呢?
北魏孝文帝(467年~499年)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洛陽。
北魏是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但是平城地位偏北,文化上並不發達,又處北方山區,幹旱少雨,農業很難發展起來。交通不便,又沒有漕運,糧食供給是一個大問題,很難控製整個北方,在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非常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於是,孝文帝從公元493年至公元495年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遷都洛陽的工作。 孝文帝的改革還有以下幾點:一、禁止鮮卑貴族及家屬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三、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姓改為“元”姓。四、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五、采用漢族的官製、律令。六、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但受到了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一場反對改革、反對漢化的武裝叛亂便開始醞釀了。恒州刺史穆泰是反對改革的激進派,他聯合平城周圍的宗室貴族,準備發動武裝叛亂,擁立陽平王元頤為皇帝。事情敗露後,孝文帝立即派任城王元澄前去平息叛亂。
讓孝文帝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太子元恂,竟然跳出來充當了反對勢力的急先鋒。遷都第二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嶽,太子元恂留守洛陽。元恂素不好學,常思北歸,又不願說漢語、穿漢服,頑固保持鮮卑舊俗。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禦馬3000匹,陰謀出奔平城。事發後,洛陽禁衛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的發展。孝文帝聞訊大驚,急返洛陽,當即召見元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於城西別館。496年12月,廢元恂為庶人,囚禁於河陽無鼻城,派兵嚴加看管。次年(497年)四月,孝文帝賜元恂毒酒自盡,時年15歲,“斂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
無鼻城始建何時?查無史料。“無鼻”又為何意?頗讓人猜想。古代有一種酷刑叫“劓刑”,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使犯人成為無鼻人。故而,無鼻城很可能就是關押“劓刑”犯人的城池。當然,無鼻城裏的犯人並非都是無鼻人,無鼻城也就是座囚禁犯人的“監獄”而已。且離都城洛陽較近,關押的犯人定是重犯,便於朝廷管束。元恂因陰謀叛亂被囚禁於此,最後被賜死,也合乎情理。
據說,元恂被囚禁無鼻城時,孝文帝派姓淩和姓胡的二位將軍看守。淩、胡二將軍率軍駐紮的地方後來也成了城池,叫淩胡城,其位置在今孟州西北趙和鎮(淩)胡村。乾隆版《孟縣誌》載:“淩胡二將軍年代、名字皆無考,淩胡城亦稱古城,在縣西北十五裏。相傳淩胡二將軍駐軍於此,今城址猶存,高丈許,城內黍高麥秀,田原百畝,城西有淩胡寺,明弘治間建寺,西為古城村。”今城址尚存,有淩胡塚,相傳為淩、胡二將軍死後之墓。
□ 許保金